文丨紅瑀
任何一個行業,都不會無緣無故突然出現在街頭巷尾,正如我所說的「只有生活安逸的地方,甜點店才會大行其道」。那童書店的盛行又是什么原因,不知道你想過這個問題沒有?我是開了童書店之后,為了生存才認真思考這個問題的。
我進入童書這個行業,是在2003年,當時臺灣的童書界,可以用這句名言來概括「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二十世紀90年代,是臺灣童書業最繁榮時期,童書業者沒有賺不到錢的,只有賺多賺少的問題,我則是在繁榮過后的「弱肉強食」階段加入。
一個童書界的小白,再加上生意的門外漢,而且還是在遠嫁的異鄉,就這樣一腳踏進競爭激烈的童書市場,憑藉的是什么樣的勇氣?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解釋:母親這個角色所賦予的力量。「為母則強」不是說說而已,這句話在長達十年的開店生涯,被我發揮得淋漓盡致。
開童書店的最初想法,只是想幫自己制造一個可以邊帶孩子邊上班賺生活費的機會,很快我就發現這只是我的一廂情愿罷了。店鋪已經租下來,我才在上門洽談合作的書商告知下,了解到臺灣的童書店已經飽和,大家都快撐不下去的時候我才進來,前景肯定不樂觀。
現在回想,當時我也不知道哪來的自信,還很淡定地安慰好心的書商,如果我選的書賣不出去,就留給自己的孩子看。后來才知道,跟我有同樣想法的媽媽是那么地多,以至于童書店多到一個小區可能就有兩家專門店。
這是童書專門店在臺灣盛行的時代,意味著也是競爭白熱化階段,「只要是童書,賣什么都賺」的時期是在最繁榮的90年代。有了繁榮時期的耕耘和灌溉,社會上對于「從小培養孩子閱讀力」這件事的重視,營造出童書店的需求。
不知道跟我同期沖進來開童書店的同行們,是否因為看到市場上的需求?但是,我很確定自己不是,我只是看到自己和孩子的需要。開店幾年后回頭看,我發現自己在童書這個行業投注的心力,隨便去哪個行業都能賺更多錢。
你一定想問,那我為什么還一直留在童書界?因為熱愛,以及對孩子好。我常跟希望我轉行的家人講,如果我改行做其他生意,也許可以賺到更多錢,但無法保證兩個孩子是否還會像現在那么愛看書,也一定不會有那么多時間陪伴他們長大。
我相信,開童書店的媽媽們,有一半以上都是因為這兩個原因入行的。至于市場上的需求,絕大多數人在開店前只是以自身的角度去評估,看到的是表面現象,并沒有做過深入的市調,就像我一樣,是帶著愛孩子的心和夢想進來的。
尤其當經濟大環境很好的時候,一般家庭就會有更多的預算撥到教養孩子方面。童書業最繁榮的時候,就是臺灣經濟大好時期,做母親的開童書店既照顧了孩子的需要,也滿足了自己對書店生活的向往。
但是,必竟夢想和愛好不能當飯吃,對孩子好的方式千百種,不是一定要開間童書店才叫做對孩子好,很多人就是因為這樣而興沖沖地進來,撐不到兩年就失望地離開。我進入童書界的頭三年,看過不少這樣的例子,講兩個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給大家聽聽。
我開店的地方,那里原本就有一間開了幾年的復合式童書店。至于那間童書店的特色是什么,說真的我不是很清楚,因為我只上去過一次,確定我想開的童書店不會是這樣子的,然后我就開了自己的店,其他的事情沒興趣打聽。
不說大家也猜得到,后面一定會有事情發生,無非就是別人覺得我是來亂的,對我的書店防備心很強,還三不五時來刺探軍情。我這個人心有點大,完全不在乎這些,我覺得我的童書店又不一樣,大家各有各做。
連那間書店的店員假扮顧客上門消費,加入成為我書店會員,定期收閱我寫的書訊,我竟然也完全不知道,可見我多不留意對方。就這樣相安無事過了一年多快兩年,我的童書店來了一位熱情的媽媽。
那位媽媽帶著小女孩常常來我店里,除了加入會員時有消費過,后來幾乎沒買東西只是閑聊,頻繁到有時候一星期會出現三次。我也不虞有詐,看她挺健談的,言語中好像也想開童書店。
直到有一天,一位熟客上午請假突然跑來我書店,就跟那位媽媽打了個照面。我才知道,那位媽媽是前面復合式童書店的新老板,那間書店在半年前易主了,我不知道就算了,好笑的是,新老板還跟我做了兩、三個月的朋友。
自那以后,我就沒再見過那位媽媽,其實我不在乎她來我店里的真正目的,我覺得我們聊天時彼此的態度是真誠的,這已足夠,而且我知道她想開童書店也是為了照顧小女兒,我不過就是被熟客笑遲鈍而已。
很遺憾地,又過了半年多,那間書店就結束營業。書店收起來不久,那位媽媽又出現在我店里,這次是來道歉的,然后也跟我聊到童書店經營不易的問題,跟她想像中的不一樣,所以堅持了一年,沒有找到人頂讓,只好收掉。
另一位童書店業者把店開在竹北,她自己住家附近,這也是絕大多數業者的做法,必竟開童書店的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了照顧孩子和家庭。竹北媽媽一出現在我店里,就開門見山自我介紹,原來她來找我之前就已經打聽過,知道我歡迎同行上門取經。
她想開的童書店跟我一樣,希望是專注于英文童書這一塊,當時我經營書店已經兩年多,對于英文童書的進貨來源自然很熟悉,就將自己跟上游書商交易過程中要注意的事項,也告知對方,其中一個就是第一次采買的進貨量。
有些童書進口商,一看又是小白入行的話,就會獅子大開口,叫店主直接入貨十萬八萬臺幣。我都不建議大家這樣做,除非那位是大進口商,合作往來的國外出版社很多,能挑到的好書也非常多,不然的話,一間進口商的進貨金額一定要控制在合理比例。
這位竹北媽媽聽了我的進書建議,但沒有堅持我跟她所說的,要找出自已書店的獨立性,看到市場上流行的兒童玩具也跟著入貨販售,書店的東西越賣越雜,最終導致定位模糊,撐了一年多也收起來了。
她當初入行也是因為有兩個幼齡小孩要照顧,覺得開童書店,既可以照顧孩子,又可以賺錢。其實,童書店的頭三年都是耕耘期,光有夢想不足以支撐自己堅持下去,還要有足夠的熱愛。我也是開了童書店很多年之后,才恍然意識到,與其說是我為了孩子開了間童書店,倒不如說是我用了這個借口成就了夢想。
「開間童書店」真的是一件很值得提倡的事情,無論對家庭或整個社會氛圍都是一種正面的能量。最近回臺灣,看到新竹出現了不少有特色的獨立型書店,有年輕的經營者就是二十世紀童書繁榮期的受惠小讀者,我們的社會正以美好的方式在延續這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