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發展規劃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宏偉藍圖下,教育公平之路是一條利國利民之路徑,是全面提高我國全民素養的最佳方式。
于是,舉國上下,無不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奮斗。
于我們邊疆農村縣而言,前幾年剛驗收了“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任重而道遠。
在一年前“希沃”教育開發資源中學習先進教育手段,汲取教育理念和模式時,我曾幾度羨慕:學生每人一臺學習專用平板,打開資源,暢游式學習。最關鍵是能夠共享所有的教育資源,減少好多想達成而無條件的障礙,資源整合利用極速。
但是,依我們落后地區現在的條件和基礎設施,或許是夢,或者說至少還需要很多年才能實現。當然,我也深信隨著教育發展的需要,隨著國家對農村一線加大投入,也或許今年會達成“教育公平”。
其實,物質條件已經不是最最關鍵的,只要投入是見效最快的。關鍵在于意識,大到整個社會的形態意識,小到家長、學生的意識。
針對教育公平之路的眾多問題,我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更深入的沒有“水準”去認識。但是,有一個問題還著實讓我憂傷。
這個問題大致這樣:你或者學校有自己的課程資源嗎?
這不禁讓我回想到2020年年初由于疫情,舉國上下轟轟烈烈的“停課不停學”行動。為此,我結合我們偏遠山區的“不作為”寫了一篇題為《停課不停學的焦慮》,闡述了由于學習意識,特別是家長供孩子讀書、為孩子創造學習條件的意識缺失,讓“網課”難以實施。
還是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我的“焦慮”吧。
? ? ? ? ? ? ? ?
? ? ? ? ? ? ? ? 停課不停學的焦慮
或許習慣了享受寒、暑假各近兩個月的“瀟閑”生活;或許習慣了長假進輔導班深造提升的“忙碌”學習……
好不容易,我們也趕上了“腳步”,終于不用煎熬漫長的假期,家長、學生也不用絞盡腦汁安排“補課”的事。2月10日,成為我們名副其實的“開學日”,我所帶的九年級學生可以明目張膽地回校上課,利生利師,利國利民。能夠作這樣明智的調整,上級主管部門必定做了眾多客觀的考證,當然這也是我們畢業屆師生夢寐以求的期望。
可是,新型冠狀肺炎感染的劇增不下,2月10日的正式開學,改成了2月17日再議,或許2月17日的時候還要再議。
一時間,就像沒有人能預料口罩會成為2020年年貨一樣,線上課堂也成為了緊隨的“年貨”,畢竟有近十億的學生和家長急需解決學習問題。于是,“停課不停學”成為了熱門話題,成為了教師必須面對、迎接的一項現實的重要工作。
這是時代進步帶來的受益,這是網絡教育賦予的貢獻,這樣的應對喜之又喜。可是“停課不停學”應對方針對于深處邊遠貧困山區的我而言,自提出以來留下的總是焦慮。
記得在幾天前,縣教育體育局分管領導在教研群里詢問、統計網絡授課需求的時候,各校負責人的回復異口同聲——“沒有”!
因為沒有,所以沒有!
或許,我們面對的是更多的不可能,所以統一回復“沒有”!這是涉及到幾千名教師、涉及到幾萬名學生、涉及到上萬戶家庭的“大事”。“沒有”折射出什么現實教育問題?在教育信息化如此發展的今天,在教育技術支持如此先進的今天,我們所造就的就是“沒有”。或許,我們還習慣在二月底開學的美好日子,更甚至于永遠忘不了的“開學日”——“三月一日”、“九月一日”。
在近幾天“停課不停學”的“嘗試”中,我們落后地區的安排只能“娓娓道來”:積極參與線上學習,至少可以指導學生在網絡上獲取學習資源、利用學習資源,最有可能的方式是用qq群布置好、指導好。這是我們能做到的最好的解決辦法,但這也都幾乎不可能做得好。
于是,我焦慮不安!
每天打開自己的朋友圈、點開關注的微信公眾號,舉國上下一片形形色色的“空中課堂”緊張、有序、豐富多彩地開展著。看到全國各地、大江南北的眾多異地“朋友們”忙著錄課、忙著做PPT課件、忙著做學習資源、忙著處理技術問題、忙著號召學生和家長、忙著......看著他們在短短時間要完成這眾多的高科技“空中課堂”工作,忙得顧不上休息和吃飯,我很“自豪”地“調侃”——羨慕我嗎?吃吃睡、睡睡吃,偶爾看點書,線上參加一點學習活動,自由自在。
剛開始,我就那么的“無所謂”,因為畢竟我們的條件就這個樣子,就這么難,或許利用起qq群也只是形式而已,平時那么多學生親自在學校和課堂都不學、不做作業,我們還能.....
但是,“無所謂”并不長久,并不安心。2月2日下午三點至六點,我在線上“Cctalk”平臺“云伴讀”欄目里觀看了國務院參事湯敏老師主講的題為《慕課革命:互聯網如何變革教育》的講座。一是學習教育革命,二是體驗“空中課堂”,三個小時的講解中,至于較為理論性的對話我依然堅持自己的老思想——我們條件就這樣,“無所謂”。但是,后面一個多小時的對話交流中,湯敏參事抽取了本次觀課學習的1.19萬人中的三位老師談一談“互聯網教育”實施的情況和疑難。“實戰演習”,這是授課最有效、最實際的方式。從湖南農村地區實施談到廣東農村地區的實施,再從廣東農村地區的實施談到貴州農村地區的實施。
令我震撼,令我愧疚,我或者我們的“條件是這樣”、“無所謂”的表現,簡直就是“犯罪”!我壓根沒有想到,貴州一個一師一校的山村學校,一個老師帶著四十來名學生竟然能把“互聯網”教育演繹得那么完美。這一次的疫情壓根沒有影響到他們,用他的話來說:在沒有提出“停課不停學”的安排時,他們每天上一至兩個小時的“空中課堂”,甚至于做到已經把下冊的課上了三分之一。
或許我們會想:這不是增加學生負擔嗎?在這里我對這樣的舉措是不是增加學生負擔不做“辯論”,我想按照眾多教育專家、教育一線向全國人大會議的提議;按照“未來學校”發展的趨勢;按照“學校教育中心”的變革。或許過不了多久,三年、五年,也有可能十年,我們就會知道猶如這一所貴州的一師一校學校和這一位老師一樣的眾多假期進行“空中課堂”的做法是不是違反相關法律,是不是在增加學生的負擔?其實,聰明的人不用等到三年、五年后驗證這一結果,在如今輔導機構盛行的今天,答案已經有了。
或許我們會想:學生目前的條件,難以實施。對,我之前的“無所謂”,百分之九十也就是因為這樣想的。學生的條件不成熟、思想意識不夠、網絡信號等等都是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都在貴州那所學校的舉措里找到了答案,聽到一戶靠低保生活的人家也率先購買平板給孩子學習的事例時,我很激動。這是什么?這是貧困人口對知識的渴求,這是貧困地區前進的前奏。沒有付出哪里會有收獲,一切被現實所壓倒,永遠也不會有改變。
由此,我想到了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說的一句話:行動就有收獲,堅持才有奇跡。
這個時候,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之前所遇到的“艱難”,冷靜下來分析現在阻礙我們前行的“形式”,或許我們的“猜測”都不正確,都會埋沒學生的才能,特別是阻礙學生的個性發展。? ? ?
或許在現有的條件下,我們確實有一定的艱難。比如我實施過程中的“碰壁”:自2019年9月加入新教育網絡師范學院的學習以來,由于是線上學習為主,所以我也不停地“模仿”講師們的線上教學模式——學習通、Cctalk、“釘釘”、微信打卡等。于是,我從2019年11月就在我所教學的兩個九年級畢業班推行使用“釘釘”線上授課,主要是能在周末為學生“對癥下藥”。在課堂上“試播”的時候,學生們非常好奇、熱鬧。我整整研究了一個星期的基本使用方法,但是等我建好了要求學生加入的時候,一是很少有同學說假期更使用手機,二是遲遲不加入。直到學期末放假的時候,兩個班120多名同學只加進了10多名。在這次的“停課不停學”中,這么三天的“動員”來,兩個班也只有40多名同學加了進來。
是啊!邊遠山區的受教育意識就是如此,邊遠山區家長、學生的理解就是這樣。學生們用手機,甚至于達到來學校教師難以控制、在家里家長無奈的地步,但是他們也不會想想:假期能用手機,在線上“空中課堂”讓老師們輔導輔導是何等的好事。哪怕一天“耽誤”一兩個小時,哪怕老師們只講了一句對他們有用的話,也能促進他們良好地學習、成長......
這就是現實的艱難,這就是毫不思索、異口同聲回復“沒有”的根本。但是,我發現只要行動,希望并不渺茫。不是嗎?我所進行的“釘釘”空中課堂里的“學員”由原來的10多名學生參與,增加到了40多名,再行動,再努力,再堅持,豈不是“勝利”了嗎?
如果能圓滿“勝利”的話,如果能跟上眾多地區和學校腳步的話,我反而又焦慮起我們老師。焦慮我們老師的技能、焦慮我們老師的素養、焦慮我們老師的管理、焦慮我們老師所要提供的合理資源......
“醒醒吧”!面對全國轟轟烈烈的“停課不停學”,我們再也不能異口同聲的“沒有”。或許我、或者我們應該焦慮了,我們不能一再認為:條件就這樣,而且也越來越進步了呀。再這樣話,我們就止步不前,這樣我們就滿足于現狀。但是,相對于同在一片藍天下的外面的“世界”,我們不得不“行動”,然后不得不“堅持”。
? “醒醒吧”!面對全國轟轟烈烈的“停課不停學”,我們再也不能異口同聲的“沒有”。或許我、或者我們應該焦慮了,我們不能一再認為:條件就這樣,而且也越來越進步了呀。再這樣話,我們就止步不前,這樣我們就滿足于現狀。但是,相對于同在一片藍天下的外面的“世界”,我們不得不“行動”,然后不得不“堅持”。
然而,更憂傷的是:現在面對目前“教育公平之路”的話題,我也難免產生了一些焦慮。
我主要有一下幾個方面的顧慮:
第一,從教育者的角度來講
我們地區的教育者對眾多教育資源整合意識淡薄,整合能力低效。哪怕有條件,在日常教學中對于外界優質資源的整合利用還在有很大的空缺。
雖然能夠通過學習、嘗試、摸索等手段進行提升,但現實教學的使用率不高。
當然,也不外開硬件配備上的“大客觀”問題。比如,教室多媒體老化,使用效果不佳;鄉村網絡經常受限等。
第二,教育公平資源本身的不公平。
首先,我想最大的問題是五花八門資源的難取舍,或者說需要很多時間去辯識,并取用。
其次,好資源都需要花費很大的使用資金,然而涉及到資金的交往,往往會有一些私利因素而掩蓋一些好東西。比如,教育主管部門“購買”的教育資源,不一定適合我們一線,而我們一線是無法自主購買這些好資源。
最后是教育公平資源的臃腫。
第三,農村地區家長意識淡薄,支持不高。
教育公平之路,大多通過互聯網加以推進和實施,否則發達地區的優質資源難以被“帶到”偏遠山區。而互聯網實現的工具,于學生這口而言,手機使用和流量費用無疑又成為眾多家長的問題。
然而,配備專門的信息設備,于家長、于學校都是較大的問題。而沒有基本的擁有大部分設備做保障,優質資源就難以共享。
比如,依然只依靠一個教室僅僅擁有一套多媒體設備,除了方便老師展示,其他作用幾乎沒有。更重要的是學生依然難以加入到教育公平資源的利用和學習中來。學生永遠也只能是一名聽眾,一名旁觀者。
面對如此勝好的“教育公平”機遇,作為農村一線的我還是如此的憂傷。因為很多的公平或許對我們只是天方夜譚,或者是很淺很淺的、好似應付式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