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十六)臨崖勒馬,起死回生。
原文:
念頭起處,才覺向欲路上去,便挽從理路上來。一起便覺,一覺便轉,此是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關頭,切莫輕易放過。
譯文:
當你心中邪念剛一浮起時,你能發覺這種邪念有走向欲路的可能,你就應該立刻用理智把這種欲念拉回正路上來。壞的念頭一起就立刻警覺,有所警覺就文盲設法挽救,這是到了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緊要關頭,絕對不可以輕易放過這個機會。
個人見解:
讀完這句話,我知道這又要談欲望了。之前,都已經談過很多次了。不過,這次作者與之前的觀點不一樣。他指出,當念頭剛剛浮起的時候,就要用理智將其向好的方向引導,這樣就有可能做到“臨崖勒馬,起死回生”。
-1-
關于“欲望”,我在之前的文章中,都秉持著一種觀點,即欲望從產生到行動是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它不可能立即就去實踐。畢竟,人都不是傻子,大家都會現在心中權衡利弊,再做決定。
我個人認為“欲望”本身并不算是一個貶義詞,只是當人們想到欲望的時候,就會想到邪念。個人認為,這樣的認知有點偏頗。比如:餓了想吃飯,是食欲。只是問題在不能吃得太多,需要有所節制。當然,有些人聽到“節制”兩個字,又會覺得不舒服了。人生苦短,為何不能放縱自己?美食美景怎可辜負?是的!我們要懂得享受生活,但是當享受生活會成為以后生活的問題,這樣的生活難道不應該節制嗎?
談到吃這個問題。我就要想到現在的糖尿病,高血脂。很多人平時不怎么了解,以為這些事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是現在這類疾病的發病率正在逐年上升,而且正在逐步年輕化。這些都與飲食有關。曾經是營養缺乏,現在是營養過剩。所以,我們需要節制。
談了這么多,就是讓人們懂得把握這個度。不只是飲食方面,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需要把握這個度。
-2-
再來談談“欲望”。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欲望本身是沒有問題的,畢竟人都有七情六欲。只是我們需要將其控制到一個范圍內。當然,說這句話是很容易的。重要的是要先理解。
最近在看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一本書《自卑與超越》。書中提到了身體與精神的關系。他認為身體和精神是一體的,而不能分開來看。即我們的行動,都是由精神所決定的。正如《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話,“當然,你想好了,不然你不會這樣做。”
只有我們認可了這樣的價值(精神),我們心中去做了權衡,我們才會選擇怎么做。否則,說了一大堆,別人不認可,那對別人都是沒有用的。
-3-
古人云:“窮理于事物始生之際,研機于心意初動之時。”這句話與作者的原話極為相似,即我們要在意念發生的初期就對其進行引導,或者說從源頭上進行杜絕。從精神到行動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欲望就像一個泡沫,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漲大,最終破滅。
談了很多次這個話題。好像最后結果都一樣。是的!面對欲望,從目前來看,并沒有一個很好的辦法。多次寫,也只是對自己的一個提醒。其實,這個提醒也很重要。否則,我們很容易忘記。這也是為什么要常讀書的原因。書讀了一次,就不再讀了。其實,沒什么效果。當然,不是所有書,都值得重讀。而是,在不斷地重讀某些書,以給自己不斷地提醒。
為什么有些人能浪子回頭,有些人卻萬劫不復?其實,很大的原因在于平時的“修煉”。如果,一個人平時不注重修行,在關鍵時候,就很難浪子回頭而陷入萬劫不復。這就是不能只是讀圣賢書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將這些思想深植與我們的精神,將其化為我們的一種行動。
-4-
我認為,控制欲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將欲望視為敵人。人與欲之間并不是一個敵對的狀態,而應該是一種合作的狀態。
如果我們總是將欲望視為敵人,我們的內心會很痛苦,因為我們一直在與欲望斗爭,而欲望又總是不滅的。因此,我們必須要轉換思維,將欲望視為我們生命的朋友。只是這個朋友會讓我們快樂,也會讓我們悲傷。其實,我們生活總的朋友又何嘗不是呢?
-5-
結語:
總而言之,我們要正視欲望,觀察欲望。當它產生之初,便進行很好的處理。以做到“臨崖勒馬,起死回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