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來,對心理學抱有極高的熱情與興趣。學習心理學,一是因為熱愛與興趣,一直熱衷于了解人性,分析社會與世界;二是希望更好地了解自己,探索自我,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以過得更好,更有意義,同時達到自我與社會的平衡。
? 個體心理學之父的《自卑與超越》在心理選修課的推動下,開始閱讀。
? 比較喜歡探尋起因,所以書中的《早期記憶》《家庭的影響》這兩章讓我比較有興趣。
? 首先,是記憶的作用。“世上沒有偶然的記憶。個體接受到印象數不勝數,人們只會從中挑選出自認為與個人問題有關的來納入記憶,不管它們是多么的模糊不清”, “一個人的記憶永遠不會與他的生活方式背道而馳”。書中說,人們常常會意識不到早期記憶所蘊含的意義,最初記憶袒露出人們的人生目標,與他人的關系,以及它們對于環境的觀點。看吧,一個人早期記憶影響如此之大,對今后人格的形成有很大作用。回想我自己的最初記憶…說真的,沒有什么特別突出的事情,就算有,也是有很多件事情一起冒出來那我這樣,是否如文章所說是自己還沒準備好要探討自己的基本人生觀呢?應該不是的,至少我自己覺得自己一直準備好了并一直在尋找。
? 關于家庭的影響。母親是最早與孩子們發生聯系的‘其他人’,是孩子們走向社會生活的第一座橋梁。母親與孩子的聯系非常親密,而且影響深遠。而父親在家庭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母親同樣重要,只是剛開始,他與孩子們的關系相對沒有那么親密。而孩子們最初看到的合作便是父母的合作,同時,從父母的婚姻中,孩子獲得了他們對于婚姻和性伴侶的第一印象。從書中可以知道,父親脾氣暴躁或母親專橫跋扈(家庭生活中某一位成員占絕對的領導地位)都是不好的事情。回想自己的生活,我想我是幸福的,母親雖然嘮叨但心善,給予了我足夠的溫暖與美好;父親性情溫和,還算幽默有趣,性格互補,他們一直配合得挺好。還有呢,從小我生活在老街,或許是回憶自動為這段童年時光鍍了色,但在那條老街上,街坊的關懷,小伙伴們的笑聲,每每想起,總是讓我覺得十分美好。經常覺得,現在的孩子出生就生活在高樓大廈中,鄰里都互不認識,少了許多小伙伴,是一件太可惜的事情。
? 但童年也有不好的事情,并且據我自己分析,對自己影響頗大。一個是我的堂姐對我的影響,小時候特別特別喜歡堂姐,就喜歡跟著堂姐屁股后面轉,堂姐對我的態度呢,就是普通姐姐對妹妹的態度,談不上多喜歡也不討厭,但我就是喜歡她啊,她越是不理睬我越是吸引她的注意,和她玩。我的這種喜歡在我自己的感覺中是一直在付出,甚至是有點自卑與低微。第二個是我的父親,父親性格溫和,我簡直是完美地繼承了他的這個個性,但是我會覺得有時過于溫和,會壓抑了自己,這樣不好。這兩點對青年時期的我,養成了交朋友喜歡不自覺放低自己,以吸引別人,會常常委屈自己,有火發不出。目前也盡量在完善自己性格中的這些缺陷。
? 說到性格的塑造,青春期的我更是一個大的改變。剛過青春期正值迷茫青年期的我,《青春期》一章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
? 現今,關于青春期的書籍汗牛充棟,而且幾乎每本書中都將它看作可能全面重塑一個人性格的危急關頭。青春期存在許多危險,但它并不能真正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書中說了青春期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引發了我的一個思考—‘問題’為何定義?何為正確?何為錯誤?我覺得不能一概而論,不能有一個固化的統一的標準,因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社會應該做的不是改正他,強制他,而應該是引導他,順應每個人天性的同時,指引他成為更好的自己,更好地與人合作。
? 《青春期》一章中‘每一種神經質的癥狀,都是在保有個人優越感的同時,拒絕解決某種人生問題的借口’直擊我心!因為這句話好像是我一段經歷的縮影。一段很難熬的經歷的縮影。
? 時間追溯到初一吧。那時我的成績名列前茅,或許是成績上給我的成就感已無法滿足我,更多的我覺得是青春期孩子正常地思想萌發,我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讀書的意義。并且開始有點厭學。那時的我什么都不知道,覺得自己是一派胡思亂想,我只知道我開始厭學是非常不好的。我的固執在那時候也顯現了出來,我非要想在短時間內想出一個答案。于是無知的小女孩就用了一個‘以后開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慈善機構’來作為自己的人生價值。關于人生價值的思考戛然而止,之后三年,還是認認真真地在學習。
? 直到中考前夕,平靜被打破,我再一次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現在我也忘記了是什么引發了開始,但是那種思考而不得答案以至于讓我覺得生活沒有意義,十幾年都白活了,世界崩塌的感覺刻骨銘心。與人講,又無人理解。大人們只是覺得我是中考壓力大了,胡思亂想。我不否認有壓力,但是我中考之前已經報送重點高中,所以我自己覺得壓力不是主因。壓抑著考完中考,經歷了三個月的中升高暑假加上高一才開學的高強度學習,我慢慢恢復,關于我的問題還是擱置在了那,沒有去解決。高三高考前夕,重蹈覆轍。這次,我自己分析是因為壓力沒錯。
? 三次經歷,上了大學,我認為自己應該直面我的問題了。選修心理課,閱讀有關書籍。讀到了青春期中的‘每一種神經質的癥狀,都是在保有個人優越感的同時,拒絕解決某種人生問題的借口’,我想他很符合初高三的狀態,一定程度上,我把我的問題當做了逃避困難的一個幌子。
? 最近測了MBTI性格測試,測出來是INFJ型人格。據說,這個人格的人是一生都在追求生命的價值呢,我會嗎?
這篇文章,說是感悟,但我覺得更像是與自己的對話,閱讀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我本就是與書對話,自問以探求更好的自己。其實,我認為,生活中的每個人都需要不時與自己對話,不是古已有‘吾日三省吾身’嗎?在現今這個浮躁的地球村,我們更應該經常自省,關注自身。
? ? ? ? ? ? ? ? ? ? ? ? ? ? ? 2017年12月13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