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5號晚上
我參加了一場在松鼠趣邦舉辦的樊登讀書會線下讀書會活動。
我們共讀了一本書,叫《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如何聽孩子才肯說》。
話題圍繞親子關系展開,有雅風裝飾曹亞鋒主講。
曹亞鋒提到了NLP解碼,讓我若有所思。
以下是書單,可以掃一掃二維碼收聽。
什么是NLP?
NLP是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縮寫,是從傳統的神經學、生理學、人腦控制學、人類語言和計算機程序中,借鑒了一些催眠和心理學的理論發展出來的一門解讀人類心理理論的技術。
NLP是稱為大腦神經的程序語言,在香港和臺灣又譯為身心語法程式學。
其實,我個人把這套技術理解為大腦的思維習慣模式。
為什么叫程序語言,即每個人的每種行為的背后都有幾組不同思維模式組成,需要解讀思維模式,找到內在規律,就能理解這個人的行為模式。
在心理學上,可以稱為探索內在需求。
就如同,我們所知道的計算機的程序語言,在不同的平臺(Apple或者Android、Windows)需要使用不同的計算機語言去編寫,他們的語言邏輯結構是不同的。
在人類心理語言中,也可以同樣理解,孩子的語言與父母的語言,使用的不用編碼程序,那解碼也是不同的。
而人類語言,除了分英語、漢語等上千多種社交語言以外。
還有一個不同于計算機語言的,叫情緒語言,并包含了肢體語言、微表情。
那么解碼的方式又是千變萬化,基本沒有標準答案。
NLP著重解決的是人類情緒語言。
NLP的應用場景
我是容易開小差的人,在主持人邊講的時候,我就邊思索NLP在生活中應用的方方面面。
一、體育領域。
我觀察到主持人曹總是一名跑馬拉松的愛好者,是發現在一席人當中有一個身影,張家港市女子馬拉松愛好者張艷艷。
在體育健身的領域,有2個專用名詞,叫SPF(Specific Positive Feedback)和DP(Directive Practice)。
SPF的意思是具體的、積極的反饋,DP的意思是針對性指導。
體育老師或者指導教練會通過給予學員們SPF和PD讓他們學會相互幫助和配合,只有當他們為他人著想和幫助他人的同時,自己才能完成一個技能動作。
這兩點恰好也符合NLP的邏輯。
當他們在練習技能的時候,老師會首先給出SPF【具體的、積極的肯定】,然后給予DP【針對性的指導】。僅僅是兩句簡單的話,不僅給孩子提供了詳細的指導、反饋和認可,同時也給予孩子們鼓勵,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自信、積極的態度和正能量。
這些是源自我在小小運動館的學習體會。
二、家庭領域。
這次活動主要內容還是圍繞家庭親子教育,在《父母的效能訓練手冊》里提到1個詞匯,叫PET(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也和NLP有關。整本書描述了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需要有效績考核以及效能訓練,父母對孩子的語言表達習慣是可以通過PET來徹底改變。
這和也企業管理文化的規章制度不謀而合,PET也代表了所謂教育的藝術!
我也通過在家里的大門口設立一塊小黑板來每天提醒自己,訓練自己。
在平常與孩子對話中,靈活運用PET技術
曹總表述為潛能問句,是通過啟發式的提問來引發孩子的興趣和潛力。
幾個真實的例子:
1、當孩子問一連串的為什么的時候…
我會先回復:這是一個好問題!
2、當孩子搗蛋的時候,或者走著走著孩子停下來搗鼓的時候…
我會駐足停留,一起與孩子共同關注,然后會豎起大拇指,說:這真是一個好主意!
3、當孩子在我面前炫耀一件小事的時候…
我會回復:好厲害啊,你是怎么做到的呀?
4、當孩子發脾氣吵著大哭大鬧的時候…
其實,偶爾我會發脾氣應對,但我會立馬和孩子道歉,然后告訴他:對不起啊!我生氣不是因為你的錯,是我昨晚沒睡好。
5、當孩子做一件非常危險事的時候…
我會告訴他:爸爸很擔心你,不想因為有危險的事失去你,我愛你!
6、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
我會體會困難,然后告訴他:我們來一起想想辦法。
等等…
這些與孩子的日常交流,都是通過彼此之間的NLP來有效訓練我們的神經條件反射,通過過程影響結果。
心理咨詢師老師給我的一些啟發
現場還來了一位心理咨詢師海清老師,講話溫文爾雅。
從她講話中,我若有思考,在家庭親子關系中,父母用了錯誤NLP思考方式:
一、用放大鏡看問題
父母會把芝麻綠豆大的小問題看作非常嚴重,用了放大鏡的模式,導致焦慮。我個人認為,從長遠考慮,是用望遠鏡比較恰當。
二、偷換概念的問題
父母會把孩子搶玩具看成打架,其實孩子的語言和心智還沒發育成熟,只是在表達過程中運用了肢體語言,這種行為也是打鬧。
這樣的方式是用了思想道德綁架,需要從宏觀角度的法律層面看待此類問題。
三、比較問題頗狹隘
父母對于孩子的學習成績,看到一時下滑就非常擔憂,會認為無限下滑。
這是用了錯誤的坐標軸對比,參照物是優秀的其他孩子。
那么,如果把我們的孩子在全球范圍內對比,或者用他的一生去衡量,這次下滑往往是微不足道的。
心理學上會把短暫的退步或者停留不前稱為學習高原區,也是瓶頸期。
這里需要我們把困難當成是暫時的,然后利用搭腳手架法去拆分步驟,逐一解決。
本次學習NLP,我還結合了馬歇爾博士《非暴力溝通》、惠芙樂《傾聽孩子》書中提到的內容:
首先是觀察和傾聽,感受孩子的真實需要,
其次是請求幫助和表達需要,贏得孩子的合作。
最后,有志者事竟成。
謝謝樊登讀書會!
作者:灰灰 (我是一個80后奶爸,育兒路上你的知己)
記得看完點個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