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一:這個社會,要想成功太難了
成功很難嗎?完全錯誤!尤其是在當前的環境下,我甚至為之歡欣鼓舞,因為這是最容易成功的一個時代!現實的職場中,工作3年以內遇到職業問題的,占了77%,屬于職業規劃的“重災區”。真正清楚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并知道如何行動、全面提升和發展自己,沒有職業生涯規劃問題困擾的,只占了3%。也就是說,如果你有了完整的職業規劃,并愿意朝著目標積極行動,97%的人都不是你的對手,你完全可以無視他們的存在。剩下的那3%,你也完全不必害怕,因為中國的企業有足夠的空間和機會,完全能夠讓你與這3%的人共容。
那么,既然成功這么容易,為什么還會有這么多的人失敗呢?因為,最厲害的那個對手,其實就是你自己!如果你沒有前瞻意識,只顧眼前,從來不考慮未來;或者只是停留在“想一想”的層面上,而從來沒有真正行動過,那么,你將永遠打法打敗這個對手!你現在的失敗狀態,仍將持續!成功,將永遠會與你無緣!
你現在的選擇,決定了你未來的成長。如果你現在后悔,那么,你以前的走的路肯定是錯的;如果你不想再后悔,那么,從現在開始,就要認真走好每一步,不要再稀里糊涂地過日子!否則,你肯定會成為最失敗的那個人!
錯誤二:有些事情總要親自經歷了才會知道
有些人會虛心吸取別人的經驗和教訓,生怕自己走錯了路;而有些人則說要親自犯一些錯誤,親自遭遇一些挫折,才會清醒。這些人表面上看起來很強大,愿意在困難中磨煉自己,成長自己,但其實他們卻是潛意識里刻意回避自己正在經歷和正在犯的錯誤,并且從骨子里不愿意承認和改變目前的現實。這種人剛愎自用,一意孤行,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往往會在前進的道路上栽很多跟頭。
的確,經歷困難和挫折,會讓一個人得到成長。但并不是所有的困難和挫折你都要經歷。能夠提前合理規避的,你為什么又一定要親自去嘗試呢?不見棺材不掉淚。而當你見了棺材的時候,掉再多的淚恐怕也無濟于事了。
對于年輕人來說,“試錯”其實是最愚蠢的方法,即使你覺得你還年輕,你還有機會,但實際上時間并不是你想像得那么多。以在北京工作為例。假如你大學畢業23歲,打算30歲買房結婚。房子不要太好的,但在北京,起碼也要100萬。在房價瘋漲的情況下,這已經是最保守的估計。首付20萬,裝修2萬,家電2萬,結婚3萬,其他備用資金3萬,這總計就得需要30萬。假如你年薪10萬,除去房租、生活費、電話費、應酬等等支出,一年存款7萬,那么,你至少要需要4年的時間。但是對于職場新人來說,沒有3年的經驗積累,不可能拿到10萬的月薪。這樣算下來,就算你不走彎路,從畢業到結婚,你要像上緊了的發條一樣高速運轉,根本不允許你有時間去無所事事或者走彎路。而一旦不慎稍有偏差,走上1、2年的彎路(對于很多人來說,這是再正常不過),那么對你來說,一旦買房,就會陷入破產的邊緣。如果你還想著去嘗試和經歷一些本來應該可以規避的錯誤,那么,你的職業生涯定會付出更多的成本。
錯誤三:當我遇到問題時,做個職業規劃就行了
很多人都是在實在看不到希望的情況下,才會想到做職業規劃。就像在上文第一個錯誤中所列舉的那個例子。但我要告訴你的是:職業規劃并不是你走投無路時的救命稻草!
因為成功的職業規劃,其核心是要幫助你找到你的職業方向定位,并圍繞這個方向構建你的核心競爭力,以保證你能夠在這個方向上順利成長。這兩點缺一不可。如果只是找一個方向,而沒有考慮到該方向在現實工作中實現的可能性,那么,這樣的規劃沒有任何意義。而要想保證職業方向實現的可能性,就必須要考慮外在客觀因素的影響。家庭的壓力、年齡的差距、因工作不順而造成的心態的失衡……等等,都會影響到職業規劃的最佳實施效果。就像醫生看病一樣,如果你已經病入膏肓,那么,再高明的醫生恐怕也無回天之力了。
對于在校的學生來說,大三之前確立方向,然后利用剩余的時間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畢業后完全可以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對于已經工作的人來說,在工作三年之內確立自己的方向,雖然要付出損失和代價,但仍然有轉向成功的可能。如果三年之內甚至更長的時間工作不穩定的話,這個時候,職業規劃的難度就大得多,不僅僅是因為你要承擔更大的損失,付出更高的機會成本,同時,因工作不穩定而帶來的嚴重心態失衡,才是你職業成長的最大障礙。以平均走兩年彎路為例,兩年之后轉行,和別人在一個起跑線上,這就意味著你以前的工作基本上是浪費了。假如你月薪2500,你兩年的直接物質損失就是6萬,這個損失,至少是你職業規劃投入的60-120倍(如果提早做職業規劃,投入最多也就是你1-2個星期的工資)。你同時損失的,還有兩年的成長機會,這個時間是永遠無法彌補的。同時,你的心態也會變得很消極,無法積極去面對新的工作,這個損失也是無法估算的。更重要的是,一旦你習慣了迷茫,或者習慣了跳槽,那么,這個損失就會擴大到職業規劃投入的200倍以上!很多工作多年但仍然沒有方向的人來找我們做咨詢,在對他們的綜合情況進行評估之后,假如我覺得實在無能為力,給予不了他們應有的幫助,我就會對他們說“很抱歉,我們解決不了你的問題”。雖然這樣的棘手的問題不多,但大家最好還是引以為戒,一定要及早打算,千萬不要等走投無路的時候再解決問題。那時候,你可能就真的是走投無路了。
錯誤四:把性格測評當成職業規劃
有一次和一位大學生朋友聊天,我問他有沒有做職業規劃,他說做了。我又問你的職業目標是什么,怎么實現這個目標,他說不知道。我就很納悶,我說你不是已經做了職業規劃了嗎?怎么這些問題你都不知道呢?接著他就發給我一堆資料,我一看,全是各種各樣的測評報告。我問他這些報告在哪里做的,他說在學校的網站上。我說這些報告結果你能看得懂嗎?他說看不懂。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咨詢的過程中,這樣的情況不止一次地出現,尤其是在大學生群體中。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我的心里就很糾結。他們對于職業規劃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測評的層面上,根本就不知道這些測評對他們意味著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利用這些測評指導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
有一次在北京某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比賽上擔任評委,也同樣遇到了這樣的情況。他們也知道根據測評結果把自己分析一遍,但到最后規劃的職業方向,大多數依據的標準是“專業對口”,而與測評結果幾乎沒有任何關系。雖然高校已經開設了職業規劃課程,但據本人所了解到的真實情況卻是:這些課程平時幾乎沒有人去認真聽,只是考試的時候突擊一下,拿學分而已。我就問他們,這些課程對你們以后的就業和成長有非常大的幫助,為什么不去認真聽呢?得到的回答是這樣的:上這門課的老師完全是照本宣科,根本就不了解真實的職場是什么樣子的,更別提把書中的理論在現實的職場上進行有效的指導和操作,這門課也完全成了擺設。于是,該困惑的依然困惑,該迷茫的依然迷茫。
由于在大學里大家所接觸的職業規劃只是各種各樣的測評工具,于是也就想當然地把職業規劃與性格測評等同起來。而從客觀的角度來說,許多人由于職場經驗、社會閱歷、思維分析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對于大學生和初入職場的人來說,這方面的問題就更加明顯),根本就看不懂測評結果。同時,這種測評式的規劃也是理論化比較嚴重的,測評結果完全由電腦自動生成,所提供的結果都是某一類性格所具備的“共性”的東西,完全不知道如何結合職場真實情況對每個人的“個性”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所以,這樣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的規劃,實戰性比較差,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性格測評≠職業規劃。很多人認為自己做了性格測評就等于做了職業規劃,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認識誤區。性格測評只是我們了解個人性格的一個手段。涉及到具體的規劃時,還要根據個人事業愿景、優勢特長、專業技能、成長經歷、職業價值觀、政治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等各種情況進行綜合考量,才能得出具體的結論。這需要咨詢師深入了解你的情況之后才能做出判斷,而不是單純依賴測評工具所得出的結果。以第一職場論壇的教練式職業規劃為例,除了基本的測評以外,僅咨詢訪談這一項就需要3個小時的時間,最長的曾經達到6個小時,目的就是對咨詢者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對測評結果進行驗證,以全面、客觀地了解咨詢者的真實情況。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么,咨詢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