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死亡,這個詞對于我們來說是殘酷但又不能回避的一個詞。是的,每個人都會生老病死,都會面對死亡,只不過是時間早晚而已。市面上也有相當多的書籍來描述死亡,前些年比較火爆的《死亡日記》就是其中一本,一般來說描述死亡的書的作者要么寫的是自身經歷,要么就是描述歷史,從醫生的角度來描述病人死亡過程的書還是比較少見的。這本《長遠看來,我們都已經死去》的作者作為一個重癥監護室的醫生就將自己工作所在的重癥監護室里面發生的一切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 ? ? 重癥監護室,可以說對于很多普通人來說是一個非常神秘的地方,也是一個非常不希望自己或者自己關心的人進去的地方,可以說這里面的病人每天都在和死神近距離相處,這里面的醫生每天都在爭分奪秒的與死神較量。作者肯-赫爾曼作為全球重癥監護領域首席專家的身份在本書的短短四個章節里面為我們普通讀者展現了醫生們是如何在重癥監護室里面工作的。
? ? ? 我們可以通過本書詳細的了解重癥監護室里面的醫生是如何工作的,例如第一章“你所不了解的重癥監護室”里面的‘與死神搏斗的48小時’一文通過兩個案例來說明醫生在和死神的較量。里面在講述給年滿60歲的布魯斯做的第二次冠狀動脈搭橋術,作者提到‘我們剛為他連上監控設備和導管,他的心臟就停止了跳動,甚至對心臟除顫器也沒有任何反應’這一情景,我看到的時候可以說是感到非常緊迫(換做一般人估計也是和我一樣的心情),這個時候可以說考驗的就是醫護人員的反應能力以及正確的應對措施,在接下來的描寫中,我看到了這群醫護人員的高效執行力和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如‘同時,麻醉師和重癥監護醫生協同護士一起,給布魯斯進行了六次靜脈注射......’可以說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是需要很好的協作能力才能夠做到的。
? ? ? 作者在本書的描寫中特別注重采用具體的案例來支撐自己的觀點。例如第二章“誰能給出正確答案”里面的‘生命是否該被無限延長?’一文中一開始作者就通過89歲的格拉迪絲中關于做清除冠狀動脈阻塞的手術以及另一患者瑪麗的案例來指出重癥監護室的角色轉變,指出現在的重癥監護室只是在被迫滿足大家的需求。作者在本文中所討論的在某些情況下是否還有必須繼續對病人施救的話題,可以說現在在國內外都是一個熱點話題,雖然站在家屬的角度是肯定希望醫院不惜一切代價進行搶救,但是站在已經不省人事的患者來說是否這樣想的,可以說身為醫生在這方面的立場是十分尷尬的。雖然,本文在最后也指出“總而言之,出于各種原因,我們很難袖手旁觀,也不能盡早陳述既定事實,只能盲目地繼續施救”,可以說這也是無奈之舉。
? ? ? 可以說本書針對的讀者群體主要是醫護人員,因為醫護人員估計對本書的很多觀點是深有同感的,但是我想對于其他人來說,本書也是很有必要看看的。因為通過本書的閱讀,我們不僅能夠更深一步了解這些醫護人員在重癥監護室里面是如何工作的,也有利于醫患之間的誤會更少一點,互相諒解的情形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