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我們都會接收到大量的信息。我們大腦的容量是有限的,沒辦法像電腦那樣把所有的信息都儲存起來。因而我們應該過濾掉那部分沒有用的信息,提煉出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將其轉化為對我們有用的知識。相對于信息,知識才是真正價值的,只有將信息內化為我們的知識才能真正讓信息為我們所用。
有的人可能不理解,信息和知識不是一個概念嗎?其實不然,信息是指我們接收到的消息,比如微信消息,時事新聞,平時的溝通交流的內容等,這類消息,很多時候我們一看就過了,并不會對我們造成什么影響。而知識不同,知識是指在那些可以改變我們觀念和行動的信息。比如你看了一則時事新聞,了解了國家近期的動態,明白了近期哪些行業是國家重點扶持的,從而改變策略,側重于那些行業。因為了解了新聞,從而對于自己的投資決策產生了影響,那么這部分信息就可以稱之為知識。
每天,我們翻開微博,朋友圈,都會接收到大量的信息。這部分信息中有的是對我們沒有多大影響的娛樂新聞,小廣告,而有的是我們可以關注的,希望了解的,同時可以轉化自己內在知識的信息,比如朋友轉發的優秀文章,你看過之后,有所觸動,哪怕只有一句話的感悟,這就意味著你有所得,那么這個信息就對你有價值。
最近我一直在培養一個習慣,"轉發必評論",因為你轉發的內容,肯定是你覺得有用的,那么你最好把當時的感受寫下來,提供一個參考,以便他人選擇是否應該點擊觀看或閱讀。而那些無所得的內容,實際上對于自己就沒有太大價值,也就不用浪費時間為了轉發而轉發。諸如什么是中國人就轉,這類強制"綁架"他人轉發,刷存在感的文章,我覺得連閱讀的必要都沒有,因為本身作者的價值觀就有待考察。難道我不轉發就證明我不是中國人了,你怎么不反思自己的內容對讀者有沒有價值,這種道德綁架,只能偶爾耍耍小聰明而已,并不能走的太遠。
同樣地,作為讀者我們應該有足夠的甄別能力,明白什么信息對我們有用,而不是全盤接收。我們的腦容量就那么大,一旦滿了,那么有信息進入,不可避免的就需要剔除一些其他的信息。當我們大腦中充斥著大量駁雜的信息,那么留給知識的空間就很有限。好比電腦一樣,哪怕容量再大也有上限,當達到這個上限后,如果想要下載新的內容,肯定就需要剔除一些已有的內容。
通常我們所說的,明白了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在我看來,我們這些所謂的道理,充其量只能算是信息而已,實質上對于我們的生活并沒有太大的影響。所以要想過好這一生,我們需要明白大量的知識。因為只有知識才能有效提高我們的認知,改變我們的行為。從而使我們在認知升級和實踐過程中,和他人產生不一樣的認知架構,完善我們的認知體系,形成"認知差異"。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真正能創造價值的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認知差異"。比如面對行的理解,有的人總是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所以遲遲不肯行動;有的人喜歡"先開槍,后瞄準"做了再說,一邊行動一邊思考,不斷完善自己的行動方案。前者可能有準備好的一天,但是可能機會已經不在了。后者雖然可能因為前期準備不足,而遇到很多想象不到的困難,同時也可能發現自己構想的困難,事實上很簡單,或者根本不存在,不知不覺間,發現自己已經走在了成功的路上。
了解一個信息,只能說明你知道了,只有真正把信息進行選擇,過濾,得出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同時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存在大腦中,為我們所用,才是最重要的。
昨天在"得到每天聽本書"欄目,又溫習一次"第一性原理",即做什么事,我們都應該明白事物的本質是什么,抓住事物的本質去行動才能得到有效的結果。比如,你去發傳單,你可以思考為什么要發傳單?為了宣傳我們的公司在做活動。為什么要宣傳我們公司的活動?為了吸引客戶的眼球。為什么要吸引客戶的眼球?為了讓他們明白我們在做活動,活動的內容是什么,對于他們有什么好處,吸引他們過來消費。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就可以明白,原來發傳單的目的是為了吸引客戶過來消費,那么,我在發傳單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多一嘴介紹下活動的重點內容,因為大多數人拿到傳單只會瞄一眼,或者就直接扔掉了。所以,如果我在遞送的過程中,順便把活動的亮點介紹下,引起他們的興趣。那么,他們自然就會多看幾眼傳單的內容了,說不定就引起他們的興趣,從而去消費了。
同樣的道理,我們在接收大量信息的過程中要有選擇地接收。因為重要的不是制作者在這些信息中說了什么,真正重要的是,你可以從這些信息中得到什么。就像現在有很多"知識創業者",做的好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有自己的個性化內容。能夠有效區別于其他同類產品,而那些一開始就模仿,同時不加以創新的內容,大部分都不了了之。
好比"得到"APP定位就是知識服務商,同時因為自己的內容獨特,能夠選擇對使用者有價值的內容,因而備受歡迎。
所以,這個時代,個性化的內容,越來越受歡迎。如果我們想要脫穎而出,那么就需要我們多花點心思,多思考對于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多發表自己的見解,學會獨立思考,多表達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動不動就來一句"XXX,你怎么看?"。
題圖攝影:Hrayr Movsisyan
題圖授權基于:CCO協議
【日有所思】
吃飯的時候,你是那個斬釘截鐵說出去吃什么,去哪吃的人還是那個猶豫半天不知道吃啥的人呢?歡迎留言告訴小蘇,順便看看誰和你一樣糾結呢。
【驚喜一刻】
抱歉,你來晚了,前面的文章都丟到回收站了,只能去回收站找回咯,地址是:小蘇的簡書號——小蔥拌豆腐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