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工作已七個年頭了。除開工作頭兩年,對什么事物都保持著極高的熱情和新鮮感外。后續的五年里,對工作的熱情,仿佛逐年下降。工作,已經在無意之中變成了一個“飯碗”。而工作之余,大把的時間都被花在看小說,追劇,刷微博,刷新聞上。不知不覺的,時間匆匆流過,驀然回首,什么也沒留下。
16年底開始接觸“時間管理”這個概念,也關注了時間管理領域的幾個大號,包括“時間管理”、“Angie”、“大頭說時間管理”等等。學習了一些時間管理的方法和技巧,也下載了不少相關的app。一開始,也用得不亦樂乎。可沒過多久,這個熱度一過去,人就又回到了原來慣性的跑道上。
我想,大概還是方法沒用對。或者說,沒有堅持下來。
想管理好自己的時間,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時間到底花在哪里。因此第一步,我們要學會記錄自己的時間。
為什么,我們要記錄自己的時間?(WHY)
昨天聽了Angie的時間管理第一堂大課。才深刻的意識到--你的時間,需要被記錄,也值得被記錄。
確實,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句經典的話語,不僅僅適用于讀書,也適用于時間管理。若是不記錄自己的時間,我們永遠不知道每天浪費掉了多少的時間,也不會知道,每天做了什么樣的事情。
在我第一次使用moment工具的時候,我被自己花費(消耗)在手機上的時間給震驚到了。一天之中,除了睡覺的8個小時,我花費在手機上的時間也足足有8小時!
也就是說,我上班的時候,也花了大把的時間在刷微博,刷微信,刷新聞等等。而下班后,也有大量的碎片化時間在看小說,刷微博。
我想,我跟大咖的差距,就是在時間的應用上吧。我花了8小時在手機上,而大咖之所以能成為大咖,也許每天比我們普通人,每天就多了2-3小時的專注時間。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在這個個人崛起的時代,他們想不突出都難了。
因此,我們需要記錄自己的時間,掌控自己的時間。這是進步的第一步--了解自己的時間。
如何記錄自己的時間?(HOW)
在這節時間管理課堂上,學到了一種全新的時間歸類法。它允許我們將時間歸為六大類:常態時間、動態時間、黃金時間、碎片時間、暗時間、其它時間。下面我一一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六種時間,以及針對不同時間特性的應用方式。
常態時間--穩定
比如,我們每天吃完午飯后,可以看電影或者午休放松。比如,上下班通勤的時間。這類時間的特點是:時間較為固定。
以往在午休時間,我多是選擇是刷新聞,或者刷微博,以打發無聊的休息時間。后來轉變為聽書。通過聽書的方式,學到了非常多有價值的觀點。而且聽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隨時暫停。如果沒有聽完,可以繼續去聽。
聽完后,記得用10分鐘的時間進行回顧和總結。這是我一直想做,卻一直沒有做到的。回頭想想,如果這點沒有做好,是不是約等于白聽了?十天以前聽的那本書,你還記得多少?你能應用在哪里?
動態時間--備胎
備胎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備份用的東西。這里對動態時間的定義,是由2個以上的人決定的時間狀態。
比如今天約了閨蜜一起逛街吃飯看電影,結果我已經到達地點,可閨蜜臨時有事來不了了,我會馬上找一個適合讀書的地方,比如附近的咖啡館,掏出包包里的書進行閱讀,而不會因此趕回家中。因為這個動態時間就是用來外出的。若是計劃的事情無法完成,那么會有其它的事情進行候補,而不讓這個動態的時間白白浪費掉。
黃金時間--專注
一個“番茄鐘”的黃金時間,你需要有25-30分鐘左右,使得自己不被他人和外界所打擾。很多人窮極一天,都沒有這樣的時間狀態。沒有安靜的,同自己對話的時間。
Angie每天都會給自己預留五個單元黃金時間。我想,這是人與人之間拉開距離的最大的方式吧。因此,我們每天必須都要有的黃金專注時間。
還記得我自己成長最快的那兩個月里,也就是16年的12月和17年的1月份。那兩個月里,每天都保持著高效的輸入,每周保持2-3篇的較高質量輸出,并將公眾號和簡書平臺打理得井井有條。究其原因,還是得益于我每天早起的1.5個小時,也就是3個單位的黃金時間。在寶貴的黃金時間里,沒有任何外力外物的干擾,社群里也是一片安靜。我可以完整地聽完一本書,或是三個專欄,并作出聽書筆記。而接下來的時間里,就可以做高質量的輸出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給自己每天至少預留半小時的黃金時間。尤其是你沒有專注概念的話。
碎片時間--閉環
我們每天都有大量的碎片化時間。而碎片時間,也是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非常重要的維度。
就Angie的經驗而言,一般我們在等人或者等車的時候,可以從我們的微信文章收藏庫中挑選出一篇6-7分鐘能夠讀完的文章。并且在看完后,無需著急著進入下一篇的閱讀,而是為剛剛看的文章形成一個小型的閉環,為剛才的文章形成三個小的總結。并快速地將自己的總結寫到有道云筆記中。--這是碎片化時間形成的閉環效應。
我們且問問自己,今天有沒有用碎片化時間看一些簡單的資訊?讀完這些資訊后,還有印象嗎?三天后,還記得嗎?絕大部分人都是不會記得的。
我們其實可以利用好碎片化的時間,完成一些重要信息的閉環型收集。以此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暗時間--察覺
什么叫察覺?我每天都跑步。洗頭。吹頭發。要十幾分鐘才能吹完。我吹頭發的時間可以聽一些輕松的音頻。所以吹頭發的暗時間,我也有了察覺。
我一般去上瑜伽課和從瑜伽課返回公司的路上這一段,也屬于無意識的暗時間。這段暗時間里,一般都無所事事。其實,我也可以打開“得到”,去收聽一段2-3分鐘的每日精華資訊。這些有意義的資訊類信息,也許在后面的某一個階段,就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價值。
其它時間--夠了
其它時間,可以算做為情緒化時間,刷屏時間。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想刷屏以舒緩壓力。你要給自己定義一個最高的情緒化時間值。Angie對這個時間的定義在15分鐘以內。并帶上積極的心理暗示。你會覺得刷屏也很有意義。
行動起來,記錄自己的時間(JUST DO IT)
知道了為什么,知道了怎么做。那么,接下來,就是堅持不懈的行動了。課后,列好了自己的28天微夢想清單,也根據上面六種時間的分類方式,開始記錄自己每天的時間消耗。
當然,初步的記錄不是沒有瑕疵的。回顧發現,這份記錄中缺少了碎片化時間、其它時間的記錄。原因在于時間記錄得相對大塊,尤其是上班這段時間里,被我集中歸類到了“常態時間”這一維度中。而當我再次分割,就可以從這一大塊時間里,找到中間的“其它時間”--中途休息,“碎片化時間”--上廁所和排隊,等等。
接下來,就在于做,和持續不斷的堅持做。成長的路上,沒有人幫你,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