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一個我們很熟悉的詞匯。九年義務教育中,就有一門課叫做思想品德。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做一個品德高尚的好孩子,不能違反班規班紀,要聽老師和家長的話。當然,這都只是基礎。我們還被要求拾金不昧,被要求扶老奶奶過馬路,把摔倒的老爺爺扶起來,如果你做到了這些,其實也不會被表揚為品德高尚。
真正品德高尚者,應該像雷鋒一樣,默默無聞地做好事。然后被國家用宣傳機器當作道德模范來傳播,這樣才能做一個閃閃發亮的螺絲釘,悶聲只能作大死,發不了大財,千萬不能深藏功與名。
中國古代,也教人有品德。君子要溫文爾雅,一日三省吾身:早上吃啥?中午吃啥?晚上吃啥?女子則要三從四德,千萬別忘了為喜歡自己的人化妝。
有人覺得,道德就像人的身高體重一樣,有高低大小之分。孔子就是圣人,是千古道德標兵。秦檜陷害岳飛,就是罪人,是典型的反面教材。兩者的道德素質高下立判。
有人覺得,道德應該是一套行為規范,有些事符合道德,比如火災中某位母親先救出了他人的孩子,而自己的孩子卻被燒死了,這叫做舍己為人。有些事不符合道德,比如人民教師范跑跑地震時自己先跑了出去,沒有讓學生們先走。這叫做……這應該叫做沒有舍己為人。
而當我們評價某個人,某件事時,我們也常常提到道德。比如我們說一個人是壞人,常常就是指他思想道德上敗壞。我們說一個人不愛國,對動物沒有愛心,不聽從父母的話,都容易聯想到道德上的敗壞。
這么看來,道德和哈姆雷特很像,每個人對它都有不同的看法。但這不妨礙學者們去研究它,這群學者就是傳說中的倫理學家。
倫理學家研究的道德,和一般人口中所說道德并非完全相同。這不意外,同樣的一塊石頭,在專家眼里是亮度純凈度多少多少的寶石,在一般人眼里只是一塊漂亮石頭。但倫理學家和研究寶石的專家相比,有一個巨大的劣勢。那就是人人都在寶石鑒定這件事上更相信專家,但人人都以為只要自己讀過小學語文,就能知道“道德”這個中文詞的正確用法。
專家眼中的道德,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這就是三種主流的倫理學理論。
一種是作為規范的道德。這群學者認為道德類似法律規范,有些事情符合規范,有些事情不符合規范。比如康德的道義論,認為說謊是不符合道德規范的,自殺也是不符合道德規范的。不符合規范的事情就是不應該做的事情。
另一種,是作為人格特質的道德。亞里士多德的美德倫理學類似如此,一個人擁有更多的智慧、勇敢、節制、正義,他就越有道德。而越有道德的人,就越能做出正確的事情。人人都應該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還有一種道德,是由功利主義所代表。它能作為一種評價體系來衡量一件事情的好壞對錯。比如說謊如果能促進人類的幸福,那說謊就是好的。如果說謊會傷害人類,那說謊就是不好的。功利主義也能闡釋一個行為在道德上有多好,或者有多壞。我們應該去做那些道德上比較好的行為,盡可能地促進人類的幸福。
這些理論的側重點不同,道義論重視一項行為是對還是錯,在處理大是大非上,有先天優勢。功利主義重視一項行為的后果有多好或者有多壞,遇到一個具體的行為細節,它就能發揮出自己的長處。而美德倫理學關注一個人是道德上好還是壞,它免去了對行為細節的爭論,關注于一個比較穩定的人。不過三種規范倫理學理論也都能起到判斷是非對錯,評價事物行為,制定行為規則的作用。
但不管是作為規則的道德,還是作為評價體系的道德,還是作為人格特質的道德,它都時刻對我們施加著影響。幾乎每個人都會從道德的維度去評價其他人、事、物,從而主動地選擇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做什么樣的事,怎么和這個世界相處。這個意義上,我們都需要道德,我們也都需要了解究竟什么是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