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會長讀《大學》

品讀經典 ? 修養身心

——讀《大學》有感

周口市文昌中學 程銘

受家庭影響,我從小就與書為伴,富潤屋、德潤身、書潤心,讀書給我啟迪,伴我成長,成為我生活的重要部分。這次重拾“四書”之《大學》,在21天里伴隨著文文老師爽朗的笑聲仔細品讀,我如沐甘霖,感悟頗多,于自身之修養是一次很好的錘煉。

宋朝的朱熹說:“《大學》是‘為學綱目’,‘修身治人的底模’。好象蓋房子,讀《大學》等于搭好房子的間架,以便將來‘卻以他書填去’”。由此可見《大學》的基礎性、重要性。《大學》開篇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綱目”,然后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方面闡述了實現“三綱目”的途徑。通篇文辭簡約,條理清晰,內涵深刻,對我們如何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立功立業等問題都具有深刻而實用的指導意義。

我想:對于一個普通教師而言,暫可不說治國平天下,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根基,修身、齊家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其中核心在于格物和修身,就是學習知識和修養品德。而最好的進業修身之道就是讀書。讀書求學,不僅可以啟迪心志,開闊視野,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成就高尚的人格,可以洗滌心靈,凈化靈魂,讓人更好地感受生命之美,從而努力工作。

在內修方面,先是格物致知,然后是誠其意,正其心。“人的知識在認真研究外界事物中獲取,日積月累就能達到“知之至”的境界。我在想:做為一名教師,該怎么樣幫助學生 “格物致知”呢?過去的教師“填鴨子”的形式顯然已經不符合現今教育的要求了。再聯系 “格物”,我認為它更強調的是自己對事物的思考,而不僅僅是借用別人的知識,從而達到“致知”。從知識儲備方面,內修要求“格物致知”,那么從精神修養方面呢,就要求 “誠其意,正其心”了。意誠則必須從慎獨開始,正心則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態。我覺得這兩者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在不斷的自我改善中達到的。

   在外修方面,“齊家,治國,平天下”著眼于處理人際關系。這讓我想起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國國教主教的墓志銘:“我年少時,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當時曾夢想要改變世界,但當我年事漸長,閱歷增多,我發覺自己無力改變世界,于是我縮小了范圍,決定改變我的國家。但這個目標還是太大了。接著我步入了中年,無奈之余,我將試圖改變的對象鎖定在最親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從人愿,他們個個還是維持原樣。當我垂垂老矣,我終于頓悟了一些事:我應該先改變自己,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家人。若我能先當家人的榜樣,也許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國家,再后來我甚至可能改造整個世界,誰知道呢? ”這也讓我想起了自身,自問我沒有這么大的抱負要平天下,或改變世界,但我希望以后受過我教育的學生都能成為能“平天下”、能改變世界的人,那么我也算是成功的老師了!

《大學》言簡義豐,讓我領略到中華經典的強大。品國學,思《大學》,我們應懷有——“最樸素的生活,最遙遠的夢想,即便明日天寒地凍,路遙馬亡。”國學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積淀,一個國家的歷史瑰寶。我們應守護好自己的根,而不做無根的大樹,隨風而倒。

21天,又重讀了一遍《大學》,但并不意味著讀懂了,只是“會讀而不是“讀會”。但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流逝、閱歷的增長,我會更懂《大學》。愿我們在自省、自警、自律中品讀經典,修養身心。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