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把一個紙團投入一杯水中,看著它從干癟到舒展,從漂浮到沉淀。
? ? ? ? 我將重新定義杯中窺人。
? ? ? ? 當你看著一塊紙團在一杯水中的變化過程你能聯想到什么呢。人生可以從中以小見大。正如“貓眼”即是寶石又是門上的洞見之物也同時是貓的眼睛。這樣的命名方式在生活中很多見,而形成這種方式憑的是萬物的“共性之美”。而人巧妙的擁有了杯水之中不斷沉淀與舒展之紙團的共性。干癟的紙團像是初生嬰兒的肺,降生之后面臨生命的第一口呼吸,使身心接受等待已久的光明,肺的狀態從此由干癟開始飽滿——此刻紙團剛接觸水,周圍形成了氣泡囊,隨之水份漸漸開始滲透。
? ? ? ? 隨著水的浸潤,紙團猶如睡蓮來到了夜晚的既定時分般緩緩撐開。此刻水分似乎也感受到了紙的意志似的,主動性更強了。——我們的童年來到了。世界萬物,以圣母的形態開始尋求你的眼眸。
? ? ? ? ? 杯中的水漸漸少了,紙塊變得柔軟,卻開始下沉。人的自我最重要的兩種特性就是可塑性、好奇心。少年時代的自我可以說完美到天衣無縫,也唯有少年時期才建立過自我。以構成熒幕一切色彩漸變的四原色來形容少年萬花筒般的心最為貼切了吧。福爾摩斯說過人的內心最好的狀態就是極簡,人心猶如一間房,有限的空間家具日益增多,于是最終每增加一件就會擠掉另一件。在吸收信息的過程中保持大腦的“如數家珍”極為重要,但大多數人還是不明白這一點,在成長的過程里不知覺到達了內心空間的極限,開始下沉,感覺自己沉甸甸的時候恰恰失去了構成一切色彩的基色——萬花筒“四原色”。至簡方為至多變化,也符合道家的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哲思。
? ? ? ? 杯中的水被吸收了一部分,紙團沉到了杯底。此時人已清楚的感到了人生的極限,或者說自己的人生的極限,無論如何努力都難以再恢復自我的可塑性。正如紙團在吸水與下沉是同時進行的,這仿佛被賦予了某種哲學性,人不可避免的在求知的路途上到達了自我的極限。人的一生都在探索自我與社會兩者的關系,社會的杯壁作為容器是不會改變的,內部的水象征著人在一路吸取的東西,紙塊似乎才是人的本體,但成長就是進階成終將無法復原的自己直至觸到杯底而結束。漸漸不明白“進階”與“復原”何者更為重要,亦或是何者才是真諦。或者無法復原的自我終究成為另一種美,假如沒有杯底,相信紙塊還會繼續沉淀下去,沒有盡頭。蘇格拉底在戰火蔓延過來時還在地上安靜的畫一個圓,可見他在面對極限時選擇將智慧用最簡單的幾何線條還原。
? ? ? ? ? 在裝滿水的杯中每一塊布團都有其獨特的舒展能力,不可重復自己的我們在自我的變化中漸漸成為鮮為人知的“稀人”。
? ? ? ? 不幸而有幸的是世間萬物好比是擁有物理特性的熵值,其共性就是“喪失”和“持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