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準時到場發現大家都很重視,會場滿員且整個過程很多人都認真記筆記。
韓似萍老師的開篇就給大家說明,作為家長,我們的作用就兩大方面:陪伴與引導,所以我們學習一下心理學和教育學是很有好處的!作為一名曾經的教育專業畢業生實在不能同意更多。
首先韓老師講述:父母,學校老師,學生要各司其職,因為一個人在學校接受的知識是常識,要將其轉化為自我的經驗甚至智慧依靠的是父母的引導;請關注孩子分數背后的原因,假如ta得了一個低分----要和孩子一同討論原因找出解決的辦法來代替我們作為父母的指責。
關于這個低分分析原因找出辦法,作為家長我有點體會,我孩子在學習拼音過程中的堂上聽寫默寫----老師開始登記分數后她第一次得了40接著第二天60,在低分之下孩子爸之前幫孩子特訓兩拼和三拼學得挺熟練所建立的信心已不見蹤影,整一周孩子都是悶悶不樂的。放學的路上我問她是不是很累,得到否定的答案,我告訴她我感覺到她最近不太開心,是不是最近學習有困難?她說:“是,拼音很難,我都不知道” “以后有困難要主動和爸爸媽媽說,我們一起來解決!”
于是回到家,她拿出聽寫本我們一起找出問題----后面學習的拼音她都不熟練,我告訴她不熟練我們就多練習,讀幾遍寫幾遍后默寫一下然后再聽寫,孩子爸晚上再列一些她不熟練的拼音的相關漢字給她標音,這樣連續兩三晚的練習后她總算再次找回了學習的信心,現在每天回來就告訴我們她得了第幾個100分。我會順勢說“是的,你得到這些都是通過不放棄然后不斷努力得來的”。
在這里分享后,但以后我的孩子還會不會再次得低分?天知道呢,但我們只能引導孩子不能放棄,努力去克服困難,而且過程中不發孩子脾氣或者給臉色(孩子已經很難過了)而是與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找出問題的解決辦法。
韓老師關于這點還提出非常重要的信息:父母的引導載體就是去建設我們的家教文化從而達到對孩子的滋潤。
第二點,個體生命能量與家庭教育的影響----這里個體能量是靠三個驅動力:情感支持(內在),價值支持(內在),求助支持(外在)。針對這一大點我認知有限,暫時無法用實例去闡述表達出來。
最后是家庭教育的“關鍵期”。韓老師把它劃分為6歲前(孩子與自己建立關系,建立安全感與依戀感),6到12歲的小學階段(父母雙方陪伴,尤其是父親作為兒子的榜樣力量),12歲之后的中學階段(從原生家庭心理分離,與同伴建立關系)。
小學是“建立關系”----多給孩子提示/暗示/明示積極和美好的事物,多給他們強化好的而弱化壞的;中學階段則到了“處理關系”時期。萬一關鍵期沒有得到充分發展,會出現發育/品行/認知障礙從而影響孩子的學習甚至人際交往。
2017/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