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族的傳承,歷經許多代人的呵護與打磨,在漫長時光中悄無聲息的沉淀,這種傳承無形無色,看不見也摸不著,卻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甚至成為他們的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
而辛棄疾一生的坎坷經歷,全體現在他的詩詞里,我們要想解讀一篇文章,首先得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作者的經歷以及作者的思想狀態。
辛棄疾出生時,山東已經淪陷13年了,其父英年早逝,一直跟著祖父辛贊長大,辛贊雖為金國官員,但一直希望宋朝能夠收復失地。在祖父的教育下,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
1175年,36歲的辛棄疾,任江西提刑時,曾與東流縣的一位女子發生了一些情感大劇,入官場11年的辛棄疾最終還是在曲折的楊柳岸,與心愛的女子把酒道別。3年后辛棄疾東赴臨安又途徑此地,一時觸景傷情,不勝今昔之悲,最終提筆在墻壁抒懷人之情:
念奴嬌 其四 書東流村壁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刬地東風欺客夢,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觴,垂楊系馬,此地曾輕別。樓空人去,舊游飛燕能說。
聞道綺陌東頭,行人長見,簾底纖纖月。舊恨春江流未斷,新恨云山千疊。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里花難折。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發!
上片開頭四句,寫景十分輕靈清秀,景中含悲切之意。從“曲岸”開始,開始回憶舊事,營造出情思哀婉,情感真切的意境。
下片承接上片,追懷那位曾經與辛棄疾有過一段纏綿悱惻感情的美女,舊恨新愁,一時畢集。迭用比喻,以見舊恨之綿長,新愁之濃重。這里作者有意無意地透露著家國身世之恨已及無路請纓之恨。陳廷焯評其為“矯首高歌,淋漓悲壯”。接著,作者又展開想象力,想象著與佳人重逢,對方已成他人婦,恰如“鏡里花難折”。
“近來多少華發!”既體現了“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男女之情,根據作者的經歷又隱隱地讓人覺得真實意圖是“老卻英雄似等閑”的悲憤之情。
這便是稼軒詞的風格,既豪氣又謹慎,既豪放又婉約,所謂“剛柔并濟”,借著婉約表象,小心翼翼地表達他豪邁悲壯的愛國主義情操。
另外“舊恨春江流未斷,新恨云山千疊”這句有著律詩的對仗,也被作者用于自己的詞作里。
縱觀稼軒居士所有的詞,除了婉約與豪放,豪邁與謹慎,詩詞并存外,你會發現作者引經據典甚多,這表明他文學功底深厚,同時也將各處口語,風俗民情都引入其中,這說明他用腳步丈量的國土甚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辛棄疾真實寫照。
看著這諸多的特質熔于一爐,文人雅士贊之“五光十色”,作為一吃貨的我,認為他的風格恰恰是一鍋“佛跳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