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又降臨。
最近路過江邊時,我看見一大一小兩個小男孩在水邊用小魚網撈魚。孩子的父母在他們身后,遠遠地坐在樹下,正在用手機看劇。一老人可能覺得孩子們的行為太危險了,便提醒父母注意。我聽見那位媽媽自豪地說:“兩個孩子都懂游泳,所以我們不用擔心的!”
我常常也聽到不少父母說,“孩子會游泳就不會溺水”,“學會游泳就安全了”……可事實上不是這樣的。
父母們該警惕的一組兒童溺水的統計數據
據全球兒童安全部門的有關統計表明,在過去溺水身亡的孩子中,約70%都是游泳很好的孩子。兒童游泳研究者Melinda Moyer(她懂游泳的兒子有兩次差點在泳池淹死的經歷)發現,1-4歲小朋友的安全事故中,游泳死亡占的比例最高。孩子們一旦溺水,即使被救起,也存在10%的孩子腦部受損。
記得有一位名叫Eden Carlson的女寶寶,一天在自家院子里玩耍時,意外掉進家里的泳池,被救起后一度窒息。后來雖然被救活了,但已經不能說話,也無法走路,醫生說孩子的大腦神經系統遭遇損害。
為什么很多父母和孩子,常常有僥幸心理?
我們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會游泳的家長或孩子,他們常常存在“高人一等效應”。什么叫“高人一等效應”?他們覺得雖然危險會隨時發生,但自己和家人會比別人更幸運一些,意外不會發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在此基礎上,小兒科醫學會也有研究發現,孩子比大人更容易低估危險、高估自己。
所以,我們作為父母,如果你有跟孩子溝通,你會不難發現小朋友的心態常常是,例如“我在水邊玩時,一般不會出現危險”,“即使有危險,我會被人發現的”,“我會游泳,我不會溺水的”,而大人們也差不多,“我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孩子會游泳呢”……這些“高人一等效應”般的心態,會輕易地把孩子推向危險境地。
既然溺水的常常是懂游泳的,父母到底要不要讓孩子學游泳?
“懂不懂游泳”與“是否有安全意識”是兩回事。學會游泳的好處,是讓孩子在水里不容易恐懼。與懂游泳的孩子相比,不懂游泳的孩子,在意外發生時更容易慌張。所以,當意外發生時,會游泳的孩子可能會因為慌張少一些,從而加大了自救成功的概率。
一般來說,6歲以下學會游泳,能幫孩子很好地熟悉水性。孩子越小學會游泳越好,但需要同時懂得自救方法。另外,孩子學游泳的科學步驟,應該是先接觸水,培養孩子的水感。一些沒有經驗的老師,他們一開始就讓害怕水的孩子入水學姿勢,就容易增加孩子的恐懼,孩子最終抗拒學游泳。所以一開始找到專業的老師很重要。
夏季,父母該如何更好地保護孩子?
孩子越小,越需要父母隨時看管。例如德國有明確的規定,他們要求小朋友6歲內,大人需要寸步不離地監管,當然上幼兒園時除外;孩子12歲以內,不能獨自出門。除此之外,父母和孩子需要有下面的正確認識:
第一,會游泳不表示不會溺水;
第二,自救方法和游泳技能同樣重要;
第三,經常游泳的孩子,也不應該獨自游泳,需要有人監護;
第四,湖、河和大海的游泳環境比泳池更多變,需要謹慎。
無論懂不懂游泳,孩子們都需要懂得一些自救法
我們常聽到很多事故的細節,就是岸邊的人發現有人溺水時,手牽手拉成人龍到水里救人。其實拉人龍救溺水者很危險的,當人龍中有人不小心摔倒或有人踩入低坡的區域,就容易把其他人全部拖倒。手牽手拉成人龍的人,往往也不懂游泳,在混亂和驚慌中,危險就這樣輕易發生了。
所以,無論孩子懂不懂游泳技能,都需要懂一些自我救助的辦法。
1、水中漂浮
?
當孩子意外發生溺水時,會下意識地拼命掙扎,可拼命掙扎會導致肌肉緊張,繼而加快下沉。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稍作憋氣,并且身體放松,這時身體會慢慢上浮。接著頭部往后仰,就能實現仰臥在水上的姿勢。最好配合雙腳在水里輕輕地往后踢,就能慢慢地往岸邊靠。
2、臨時游泳圈
這是來自國外一位老兵自創的溺水自救方法,據說這位大叔因此爆紅全球。
如果不小心落水,或在水中漂浮得比較累了,可以在20秒內,迅速脫掉褲子,褲腿交叉打結,掛在脖子上,褲頭張開,一只手在褲頭前打水,讓褲子迅速充氣,接著另一只手抓緊褲頭,這時褲子就能變成一個臨時的游泳圈。最后雙腳踢水,也能幫助身體往岸邊靠。如果褲子的空氣漏得差不多了,繼續打水充氣的步驟。
3、借助外物
一般來說,城市的河流或江邊都配有救生圈或救援工具。可是在野外呢,讓孩子們遠離水邊是明智的做法。如果孩子發現同伴掉水里,不建議貿然下水救人。
這時常常可以利用身邊或岸邊的物體,例如塑料袋或塑料板,塑料瓶子或塑料桶等。具體做法是,可以往塑料袋吹氣,綁緊后丟給落水的同伴;或者把幾個小塑料瓶綁起來,做成臨時浮具;如果岸邊有塑料桶或較大的塑料泡沫,可以直接丟給溺水者當浮具;如果岸邊剛好有長棍子,可以直接把棍子伸給溺水者,把對方拉到岸邊。
溫馨提示:當意外發生時,大腦因為意識到危險,會導致肢體慌張,很多時候孩子會忘記自救。所以,父母鼓勵孩子在學游泳時,不時地練習自救方法很有幫助。
夏天已經降臨,父母們保護孩子,別大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