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了那本《把你的英語用起來》!

《把你的英語用起來》

R·閱讀原書拆頁

我們經常聽到身邊的人在說想學英語,互相分享學習方法。可似乎在網絡上看來看去,身邊朋友也去請教來請教去,基本上都是以背為主,枯燥的一塌糊涂,培訓機構,收費都比較高。直接針對各種考試的培訓,準備這類考試固然可以提高英文水平,但因為考試必然要劃定范圍,所以局限性也特別大。

國外的ESL[2]教學如火如荼,各種二語習得理論層出不窮,世界各地的語言實驗室成果頗豐,筆者(奶爸)認為,諸多學派中,最適合中國人學英文的理論創始人,就是南加州大學的教授Dr Krashen(Krashen博士)了。

筆者(奶爸)先將本書中即將用到的Krashen博士的核心理論之一稍稍敘述下。

i+1理論:也叫做可理解性輸入假說,也就是說在你認同輸入假說的基礎上,進行輸入練習時,一定要遵守i+1的原則。i即你現在的水平,1即比你現在稍微高一點點的難度。這點有些人可能已經知道了,但是大家容易忽略的就是,在學習了一段時間后,水平提高了,以前的i+1其實已經是你現在i水準了。這個時候一定要提醒自己,去主動開拓,尋求進一步的提升,主動給自己的學習難度升級,時時刻刻的保證自己的輸入材料,完全符合i+1,而不是i+10或者i-1。

分享I便簽

第1段講了現在英語學習的亂象,比如:背來背去,培訓費用高,考試培訓的局限性又很大。

第2段是說,筆者(奶爸)認為,最適合中國人學英文的理論創始人,就是南加州大學的教授Dr Krashen(Krashen博士)。

第三段是說Krashen博士一個核心理論:i+1理論。“i即你現在的水平,1即比你現在稍微高一點點的難度”。我們可以想象成一套健身計劃,我本身能跑兩公里,那么現在的水平i=2公里,在計劃中你慢慢給自己加量,下一次在自己的i之上加一,i=2+1。現有的水平在每次的加一過程中慢慢變大。

在這里博士的核心部分提出,在i+1理論中,很容易產生的誤區之一就是,我明明只能跑兩公里,我卻貪圖快速健身,給自己定下10公里的計劃,很明顯難度太大,根本堅持不下。

其次,我們很容易忽略原來能跑兩公里,現在+1,跑了一周的三公里以后,三公里就是我們當下的水平,這里可以看出i是個變量,i從2轉到3了,而不是個永恒的2。

最后一個誤區就是我們明明知道自己的運動計劃,行動力卻含苞待放,原有的水平是兩公里由于長期不跑,i變成了2-1。

分享A1便簽

這讓我想到自己身上的一件事,那時候進大學的時候想學習英語,請教人,對方是授課也全英文的財大學生,我是個高考英語只要合格的音樂生,他跟我說叫我去聽VOA,每天堅持,聽不懂的單詞記下來,其實VOA我根本聽不懂,不用說記下來單詞了,再后來大家也直接猜到了這個APP就被晾著了,沒半年我就刪了它。其實就是切實的做到了i+10,難度太大,注定要失敗。

分享A2便簽

我看了奶爸這本書,就去自測了一下自己的單詞量,大概四五千,以及四六級勉強過關的水平,根據奶爸的推薦,就選用了播講類的教材,播講類材料是指那些不僅僅只是提供紙質或者錄音和視頻的學習材料,它同時還提供講解式的文字,圖片或者錄音視頻等等,首先我看這些播講類材料的時候百分之八十能看懂,然后奶爸的方法讓我做的就是聽音頻,聽一句復述一句來練習口語,我在基本看懂的情況下做復述根本不難,只是說復述的時候語氣會比較蹩腳,這完全符合了i+1.僅僅只在我的基礎上難一點點。并且我在挑選原版書籍看的時候,不會跟以前一樣,直接上手就挑哈利波特等,我后來看的都是外國小學生看的故事,小屁孩日記和巧克力工廠等等。看完一本以后再根據生詞量和藍思值(美國教育科研機構為了提高美國學生閱讀能力而研究出的一套衡量學生閱讀水平和標識文章難易程度的標準,是衡量閱讀能力和文章難易能力的科學方法),在自己已經上升的變量i基礎上再加1。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