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四五年,雖時常捧閱各類書刊雜志,能“過心的”始終寥寥,久之,讀書只供解乏休閑,學習反思之用日漸消退。偶爾心湖泛起漣漪,待拿筆時又忍不住慨嘆思性浮漫,周圍人也勸生活大抵如是,眼見著靈魂由饑渴到麻木,莫名的不暢積淀成難以言說的憂懣。
一日平常聚會,老友忽然在我耳邊力薦:“最近讀了一部小書《燃燈者》,感覺很深,建議你有空讀一讀!”老友是嗜書的人,我忍不住立即尋來讀讀。誰知推開的這扇窗,是靜夜遠眺的燈,源源不斷燃亮著精神清輝,滌蕩著我的性靈。我許久沒有這樣發自內心地閱讀了,好像品了一壺寧靜又冒著熱氣的普洱,愈到后來愈覺香彌入心;好像凝視一幅悠曠深邃的山水畫,開卷呼之似有回音。
書中講述的是作者趙越勝在矻矻求真道路上幸得恩師周輔成先生受教幫扶的親身故事。循著文采流轉的筆路,我不知不覺被一代大師周輔成先生的風骨與情懷所觸動,是治學的謙謹、教育的無私、信仰的堅定,或許還有別的,意境沉靜大美無言而發。
起先,作者年輕時下放到懷柔工廠務工,因理論基礎不錯,擔任工人理論小組組長,學教之余對西方哲學殿堂早已心向往之。一個炎炎夏日,作者與三五好友約著去山泉中游泳消暑(全身只著三角褲),為鄉俗文化所不容,于是幾句言語沖突,和當地農民小伙干起架來,因此被組織記過處分并記檔案,成了一個事事低人一頭“底兒潮”的人,更痛失去北大哲學系讀書的機會。一時心情抑郁苦悶,對哲學理論的狂熱似被冷水潑熄,人生再也看不到希望,終日寄情山泉月石,書本與理想丟得眼不見心仍亂。
這樣不羈的日子轉夏成秋,許是命運的召喚,作者某日照舊沉浸在雄闊群山之間,忽悟得少年心事何足囿于尺寸得失,看到眼前美麗的天光云影似乎附上哲學意味的光輝,再這般頹喪消沉實在辜負了大好時光。甫一立定心思回到工廠,竟得到去北京哲學研修班的機會,久旱逢甘霖,心中那份炙熱再次熊熊燃燒。
幾經輾轉赴北京研修班學習,作者自然倍加珍惜,讀書思考孜孜以求,饑渴了幾年的求知欲終于疏朗通暢。不久,研修班安排西方哲學史課,這是作者生平第一次聆聽中國倫理學界的泰山人物周輔成先生的講授,初見先生這樣樸實利落地站在講臺上用川音娓娓而談,不自覺每分每秒凝神專注。臨到下課的空歇,揣著不明白的問題卻踟躕不敢上前,倒是先生的目光追隨過來,等作者提疑惑,沒有想到老師聽了居然說要回去準備準備再講給他聽,不僅令當時的作者一時羞愧,連我也為這一細小的對白感到驚佩,這份純真與謙謹更讓作者對哲學的價值情懷深埋敬意。
短短數月,隨著米利都學派、赫拉克里特、巴門尼德到盧克來修、琉善等理論的梳理,周先生將古希臘哲學、羅馬哲學的園徑一一指引,激起了作者更深入地探索與思考,心中未知的疑惑越發茂盛,先生是極體諒求學青年的迫切的,便熱心邀請作者時常到家中座談,這份盛情令作者又感動、又興奮、又膽怯,礙不住掛念先生傳教解惑的智慧與風采,終于在一年嚴冬,作者敲開了清華朗潤園公寓204的門,家中干凈清樸,條件比想象中的要簡陋許多,然而畢竟可得進一步親炙大師含英咀華、纂言鉤玄的地方,看著各種求之不得的書籍安然自信地立在只手可觸的書架上,作者感到自己距離西方先哲圣賢們更近了一些,內心那種歡喜只增不減。
而后,家中座談的日子里,師生間水石相激的火花不時照耀著這間陋室,先生也愛極了思想自由地溝通,談至興處常常朗聲大笑,那份純真與暢快是為數不多的。韓昌黎有言:“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于音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為聲音,其皆有弗平者乎!”周先生胸中正氣,言談之間豁然真稚。猶記得周先生曾說,“一等的天才搞文學,把哲學也講透了,像莎士比亞、歌德、席勒。二等的天才直接搞哲學,像康德、黑格爾,年輕時也作詩,做不成只得回到概念里。三等的天才只寫小說了,像福樓拜。”說罷大笑,又補充:“我這是談天才。而我們這些讀書人至多是人才而已。若不用功,就是蠢材。”讀到此處,我也忍不住思而嘆妙,拍案稱絕,看來勤奮是必須的,人若懶鈍了,真是無可救藥。治學要博貫中西古今,但最終還要將學之精義落在自由與善的追求之中,烙在信仰里,故而周先生遵亞里士多德的主張“我們探討德行是什么,不是為了求知識,而是要求成為善人,否則探討的努力就全無意義。”先生如曠野流風般的聲音時時伴著這些明理在回響,治學應當勤勉,而治學堅定了信仰,則是為了人類自由。
時光推進,除了朗潤公寓的朗朗笑聲,還有翠華飯店邊吃邊聊的暢言,以至耽誤了動物園32路車的嗚咽聲,都足見先生對作者的厚愛,這也是對所有愛知識之人的一種殷切寄望。每每談天說教不僅限于哲學論哲學,比如歷史、詩歌、音樂也一一涉獵,中國傳統思想也是先生余力所及的領域,先生說:“人不是先思考哲學,而是先哲學地思考。”不僅引導作者漸漸深入希羅多德的《歷史》、湯姆遜的《古代哲學家》、愛拉斯謨的《愚人頌》、丹納的《藝術哲學》、伯奈特的《希臘哲學史》等書籍的智慧中,先生慷慨將自己寫滿批注的書籍供作者閱讀,常常旁征博引出語啟發,用瀾闊涵詠的學識浸潤作者的心靈,而作者也在與先生求教問道的來回中愈發敬重先生嚴謹不怠的治學精神和常年積淀的文化涵養。不僅如此,先生對時局有敏銳的判斷,還早早敦促作者勤學英語,直至考社科院研究生、出國留學,一步步勉心勉力地將“基本上是文盲”(作者父親語)的作者培養成一位有情懷、有思想的哲學人。
……
本書內容大抵如是,在點點滴滴的師生情誼中彰顯了燃燈者的情懷。燃燈者在佛家是指片語可開悟人的覺者,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皆可為燃燈者。而周輔成先生便是這樣一位燃巨燭之人。
周先生言傳身教,用深厚的學識和智慧點燃燭火,通浚阻塞,照亮了多少在黑夜中踽踽獨行的學子;用高越的人格魅力喚醒了一個青年的精神生活,令懵懂的內心世界疏朗清明起來。我幾乎手不釋卷地讀完每一行溫暖的字,追隨作者的回憶親臨大師的風采,既了解到先生治學的精義,又體味先生向善博愛的心境。
于人世間,其實最動人的本就不是撕心裂肺的恩怨情仇,而是樸實細膩的豁然大自在,親情、友情、愛情之外,師生之情常常被我們忘懷,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精神覺知乃拜師恩。大師行事低調,可他們高尚的人格仍能照耀著靠近他們的學子心中。《燃燈者》不僅宣亮了周先生對智慧、真理、善、美的敬畏與執著,更將這份樸實純真的師生情懷淋漓盡致地傳遞出來。
掩卷回想,從上小學到碩士畢業這漫長的19年讀書生涯,我一直在象牙塔中汲取知識,生命在校園中度過了大半,倒不如說每個階段的老師都已成我生命中流淌不息的精神源泉。記得小學時,老師就勉勵我們多讀書,少看動畫片,每日記日記,現在有時候翻閱起來,全是直白記述和小孩視角,錯別字拼音像乞丐的補丁,純天然地躍在字句之間,讀來真真忍俊不禁;上到中學,功課緊張,老師要求也更嚴格,日記本變成了周記本,幾乎每一篇都有老師認真的朱批引導,思想仍難脫稚氣,文字語句是工整了,那時候不愛讀課本里的魯迅、老舍,巴巴地模仿林徽因、席慕容、余秋雨,正值“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時候;到了大學與研究生階段,是從發散自由到向內歸整的過程,老師布置一大堆的書單,為了完成作業只好成日泡在圖書館,不停地讀,不停地想,不停地寫,不停地改,然后循環往復。偶爾為了放松也必偷著空四處游歷,一時攝影、詩歌、散文、游記、影評等都成為我抒發情性的出口,每每論文延誤完不成的,老師問我要東西,即使是自由寫的散亂文字,老師都會認真讀著,然后在郵件中像朋友一樣給我建議,“你說這樣寫是不是更好一點呢?”如今再看當時文,情感真是灑脫不羈,不過思想的底蘊確是成熟了不少,一段時間老師指導下的集中強度閱讀到底發揮了顯性功用,偶爾看到歷史郵件中存的幾篇小論文作業,洋洋灑灑長篇大論中批注密布、評語細膩,就連一個小錯字,老師都有改正,甚至文段邏輯老師也有調整,看著看著,想想老師一個小弱的身影匍匐在紅豆的燈光下,逐字逐句地看這些稚嫩不堪的文章,我竟然忍不住鼻子一酸。人生便是如此,“當時只道是尋常”吧。后來畢業宴席上,記得老師對我們說了很簡單的話:“無論如何,不要放棄閱讀。”
閱讀真的是學習與反省的基本功,人生之有限,時時以書籍之遼闊與智慧澆灌,疑惑自然少了,誠如周輔成先生所說:“有些問題書讀到了自然就解決了。”書中的智慧就在那里,等待愛思考的讀者去采擷。
終于莊重地闔上扉頁,止不住胸臆噴涌,《燃燈者》那通篇隱隱若有發光的氣息久久懸繞,感謝它教會我,生活的每個階段都是一場修行,能堅持對學識心無旁騖地積累,能耐受對靈性千錘百煉地磨礪,唯有沉得下心閱讀是日漸精進的佳徑。浩瀚書海中高貴美好的靈魂,從來像遙遠時空恒亮著的燈光,一直照向世間求善問道的莘莘學子和漫游精神世界的讀書人。
燭光掩映,抬頭望著窗外人行車馳,心中已多了一份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