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來,許多人都在思考這幾個問題:從近代開始,中國為什么落后于日本,在現代飽受日本的侵略?,為什么在歷史上多數時間都在向中國學習的日本,居然后來居上,將老師踩在腳下?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通過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1853年的“黑船事件”,美國人佩里率艦隊撞開了閉關自守的日本大門,讓日本人領教了列強的歷害。
應該說,中、日兩國在被西方列強撞開大門后,從上到下都意識到自身的落后,都有了改革進取之心,中國開始了“洋務運動”,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但結果確大不一樣。日本通過全方位的政治、經濟改革,走上了一條真正的富強之咱。反觀中國的“洋務運動”,只不過是一場外強中干、虛有其表、自欺欺人失敗的近代化努力。
中國從近代開始落后于日本的原因,歸根結底就是“洋務運動”是一場失敗的近代化改革,與日本的“明治維新”相比,其效果差距巨大。中、日兩國基本同時進行近代改革,中國的“洋務運動”還略早于日本的“明治維新”。可本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兩個對手,從一開始,中國就落在了后面。日本通過自身不斷的努力,在短短的幾十年內成為世界矚目的強國:先是侵吞中國的屬邦琉球,繼爾謀取中國的附庸朝鮮,引發甲午戰爭。在甲午海戰中戰勝外強中干的北洋海軍;1905年的日本海大海戰,戰勝俄羅斯艦隊,令人刮目相看。日俄戰爭中攻占旅順,繼爾控制了中國的東北,在與西方列強的爭斗中分得了一杯羹。
中國在甲午戰爭中一敗涂地,割地賠款,而日本則利用中國戰爭賠款,大力發展教育、經濟及軍事工業,為贏得日俄戰爭的勝利打下了關鍵的基礎。從發展趨勢上看,日本從”明治維新”至二戰前,是一條向上的曲線,而中國則是一條下降的曲線,差距越來越遠。中、日兩國都想通過改革走上富強之路,但為何最后南轅北轍,效果相差巨大,差別在哪里,看來需要認真分一下。
一、“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的歷史背景
晚清之“洋務運動””:第一次鴉片期間,中國主張放眼世界的一代先驅林則徐、魏源首先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師夷長技以制夷這句話來自魏源的《海國圖志》,此書是應林則徐之約編寫于1842年。這本本書是中國近代第一本全面介紹西方的書,但在中國并示引起應用的重視,而我們的鄰居日本卻如獲至寶,認真研究,奉為圭鎳,其學習精神可見一斑。第一次鴉片戰爭后,中國一些主戰派,看到了落后的中國與西方列強的差距,本欲進言朝庭奮發圖強,迎頭趕上,無奈這批人在戰敗后紛紛被貶值、發配,主和派占了上峰,未能成為一次有效的圖強運動。
在太平天國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曾國藩和李鴻章等看到了外國列強堅船利炮和新式洋槍的威力,意識到中國必需有自己的軍工廠,生產制造新式洋槍洋炮,以應付內部戰爭的需要和對抗列強,繼而興起了影響廣泛的”“洋務運動””。李鴻章更是成為“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其歷史功績褒貶不一。
1865年,李鴻章興辦了江南機器廠和金陵制造局,主要生產槍炮、子彈等,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創建船政局及馬尾船廠,這些都是“洋務運動”的開端,在“洋務運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日本之“明治維新”: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日本同中國一樣,都是閉關鎖國的國家,發展水平相差不大。1842年,懾于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的失敗,日本不得不向西方列強妥協,開放一些港口,允許這些國家的軍般補充煤碳和水。而真正讓日本敞開大門的事件是發生于1853年的黑船事件。在這此事件中,美國人佩里率艦隊進入日本,強迫日本于第二年和美國簽訂了《日本親善條約》,開放下田和函館兩個港口,供美艦補給用。西方列強看到了強權的威力,英、俄、法、荷等國家紛紛派出將領,率領艦隊來到日本,以軍事為威協,強迫與日本簽訂和美國相類似的條約,日本奉行了200多年的鎖國政策,從此被打破。
1868年,日本倒幕運動獲得成功,明治天皇成為日本的最高領導人。4月,明治天皇發出了御筆信,宣布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從此日本走上了“明治維新”之路。
以上可以看出,中國和日本一樣,都是被西方列強強迫打開大門。中國是因為鴉片戰爭,日本是因為黑船事件。同是被強迫大門,同時意識到了奮發圖強,并同時進行革新,為什么結局不一樣,是一個讓人深思的問題。
二、“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之比較
1、 政治體制之差別
明治新政府成立之初,發布了《五條誓文》:“一、廣興會議,萬機決于於公論;二、上下一心,盛行經綸;三、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四、破舊有之陋習,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識于世界,大振皇基”。作為新國家的治國方針,要求今后所有的人,都對政治自由發表意見,任何事情都可以開會討論,公開廣泛地征求意見,決定國家的方針,并呼吁不分上下,同心協力共議國事。
日本之所以采取這一系列方針,是由于日本政府的危機感。當時日本外有西方列強的威脅,內有政權根基脆弱之憂,如果不在國政上反映民意,就無法建設起能與西方列強抗衡的國家,《建白書》制度由此誕生。政府在各地發布通告,鼓勵人們提交《建白書》。無論身份高低,只要對國家有用的意見,可勿存顧慮各抒己見。另外還在報紙上選載《建白書》,使更多的人,知道了它的存在,政府的努力如愿以償,大量的建白書洶涌而至。
江戶時代,政治只是武士的事情,一般庶民是不能插嘴的,“明治維新”后國民平等了,國家成員的地位獲得承認。日本百姓為國家著想的熱情被喚醒了,同時也對即將開設的議會如此滿懷期待。日本政府開始了制定憲法的準備,制憲的中心人物是曾赴歐調查各國憲法的伊藤博文。明治二十二年,即1889年,日本憲法頒布。在第二年,召開了日本的第一個議會,至此明治日本完備了近代國家的形態。伴隨著議會的成立,受理《建白書》的機關被關閉,作為二十多年來,反映民意手段的《建白書》,隨著議會的召開,完成了其歷史使命,
“政府實施新設議會之時,議會則為政府私有,而非天下百姓公有,議員則以官吏自居,議會應為,天下百姓之公有,而不可成政府之私物也,如果國民自己,不主動參與國事的決策,這樣的國家就不會真正成為國民的國家”,這是一百多年前,近代日本起步之時,一位青年所寫下的話語……,
“明治維新”是一個從上至下的國家政體改革,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君主立憲制,建立了現代的教育制度、軍事制度、土地制度、銀行制度等等,是從里到外、從上到下全面的革新,是質變。日本正是有了這些現代制度的支撐,很快地跟上西方國家的腳步,并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列強中的一員。
而清朝的”“洋務運動””只不過是一種量的變化,并不是質變。國家政體沒有絲毫變化,還是封建主義制度,其落后性根本不能與日本的君主立憲制先進性相比。雖然在清朝晚末期出現過戊戌變法,但那畢竟是一次不成功的政變,很快被保守勢力所鎮壓,百日維新如同曇花一現,隨著六君子的人頭落地,中國近代一次變法圖強的努力,被扼殺在萌芽之中。清朝那架破破爛爛的馬車,在慈禧這個憋腳的馭手駕馭下,顫顫巍巍地走上歷史的老路,最后走向滅亡。
國家政體是變法維新的根本,沒有現代的政治制度,圖強只是一個實現不了的美夢,而日本則走在了中國的前面,從而走上的振興之路。
2、教育之差距
日本因害怕***泛濫而在十七世紀采取閉關鎖國政策。在閉關自守的兩個世紀中,日本人也沒有放棄向西方學習,在這個時期中,主要是向荷蘭學習,也就是所謂的“蘭學”。來往于日本和荷蘭間的商人,將荷蘭的書籍帶到日本,再由日本人將之譯成日文進行研究和學習,從而使日本了解了西方科學技術的發展情況,為今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閉關鎖國后,日本仍然允許荷蘭人繼續留在日本,主要是為了自己了解外部的情況,謀國之心讓人嘆服。通過學習西方,日本的知識水平已達下列程度,物理已從化學中分離出來,在醫學方面,學生們可以學到兒科學、外科學等。基礎教育在日本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只有受過數學、天文學和物理學教育的學生,才能轉入軍校學習,就是說不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是不能進入軍校學習的。
教育是日本實現近代化的核心,其實明治的變革,始于江戶末期掀起的教育熱潮,在京都等一些地方很早就開始傳授西洋知識,明治期的偉人們都在藩校或私塾接受過教育,明治人充分利用江戶時代的教育基盤,明治日本的強大之處,在于擁有大量受過教育的人才,雖然技術是從西洋引進的,人才則是利用了江戶的遺產,
明治五年日本政府頒布新的教育制度,明示如下理念,學問乃立身建業之本,務使鄉中無不學之戶,家中無不學之人 。新的教育制度打破了江戶時代,身份制度的隔閡,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江戶時代武士的孩子在藩校學習農民、商人的孩子在私塾讀書身份不同的人,受教育的場所、內容也不相同即便是才華出眾的孩子也很難跨越身份。新的教育制度頒布后,教育普及進展神速。三年以后全國共建小學兩萬四千余所,數量已與現在相差無幾。建校資金的大部分,來自當地居民的捐款。明治三十三年,日本又實行了新的教育制度,貧困家庭,負擔的學費被宣布廢除,效果立竿見影,當年小學就學率第一次超過八成。到明治末年,更達到罕見的89%。
在”明治維新”后,日本在全國大力推行義務教育,許多人出國留學,歸國后在學校里任教,日本的教育在”明治維新”時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國民的受教育程度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命運,而在西方影響下的日本教育制度,將日本推上了近代化發展的高速路。
反觀當時的中國,教育制度落后,還是那種私塾、科舉制度,普通百姓很難接受教育。而實行義務教育、全民教育晚于日本將近百年,而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是近期才實施,晚于日本一個世紀,差距如何能不大?當時的中國還是堅持那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落后的教育思想,既以中國文化為主,西方文化僅供參考。就是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海國圖志》,在中國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反倒是日本,拿回去認真學習和研究。這部對當時西方列國很有研究的書,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國人的麻目性已至此,何能怨人?
也許中國在歷史上強大的時間太長了,國人總是以天朝上幫自居,總以為地大物博,無所不有,無所不能,瞧不起外來文化。和日本人那種積極進取的學習精神,簡直是天差地別。1793年,當英國特使,將地球儀、天體運行儀以及有一百零一門第一炮裝備的巨大軍艦模型送給乾隆的時候,后者只不過把這些禮品東西當成了一些玩物,絲毫沒有意識到文化與技術的落后。以至于后來,經過工業革命的英國用鐵炮洋槍打敗腐朽的清帝國,也就不足為奇了。
中國在”明治維新”后落后于日本,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教育的落后,國民素質低下,承擔不了國家發展的重任,不了解外部世界,落后于日本成為了必然。
3、工業之差距
于江戶時代末期駛來的美國艦隊,依仗軍力敲開了日本封閉的大門,日本被迫與美、英等國簽定了眾多不平等條約。當時西歐列強在亞洲各國瘋狂獲取殖民地。在中國大陸爆發鴉片戰爭后,日本覺得如果束手待斃就可能淪為列強的殖民,這種迫在眉睫的危機感,使日本走上了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道路。這種姿態,與同樣陷于殖民地危機的晚清截然不同。清朝在鴉片戰爭中失敗后,便想從外國購買英國那樣的軍艦,實際上也真的購買了一些,而日本購買的是建造軍艦的能力,這是根本的不同。
日本建造軍艦的能力是如何獲得的呢,就是通過向英國派遣留學生,學習造艦技術,寄希望于這些留學生歸國后能讓日本獨立建造軍艦。俊輔伊藤,便是后來的第一任總理大臣伊藤博文,與后來成政府要員的井上馨等人,青年時代都曾在西洋學習。
日本在幕府時期,就采用西式技術制造火炮,先后從法國、美國進口了大量機床設備。“明治維新”后,引進技術設備的規模更是擴大。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于1880年制造出了完全由日本人自己設計的第一艘軍艦“磐城”,但這艘軍艦要晚于福建馬尾船廠造出的第一艘軍艦十年,從這可以看出,“洋務運動””起跑的時間并不晚,某些方面還早于日本,但最終的結果卻大相竟庭,令人深思。
隨著時代由江戶進入明治,日本加快了近代化的步伐,政府雇用外國人,利用他們的經驗和技術,建設能與西洋抗衡的國家,外國雇員紛至沓來,從鐵道、造船等產業到法律、行政等社會制度,在各個領域大顯身手,到明治二十年,人數超過了兩千人。明治五年,日本第一條鐵路新橋至橫濱線路開通,從蒸汽機車、車廂直到鐵軌都是從英國引進,建設工作也仰仗英國人的指導,同一年群馬縣的,富岡絲廠建成,完全照搬了法國的大規模絲廠運營方式
日本無論發展軍事工業還是民有工業,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就是在引進的過程中,不引進外國資本,原因是害怕外國資本控制本國的工業,但日本意識到,通過引進外籍人員,從而引進外國技術是沒有風險的,于是用高薪聘請外籍人員。從這里可以看出,日本人非常重視人才的引進,而不是只注重設備的引進。日本人在引進的同時,還非常重視學習西方的技術,派出大量留學生,到西方工廠去學習,這批留學生歸國后,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起了關鍵的作用。一個多世紀日本人的戰略眼光,不能不讓人佩服,既不受制天人,又為我所有,此種眼光,豈能是清朝那些腐朽官員可比?
反觀清朝的”“洋務運動””,完全就是一種買辦運動,將近代化的希望寄托在買設備上,而不重視技術和人才的引進。李鴻章的思想就是“造不如買”。他的這種思想有一定的道理,不能全盤否定,但從長遠來看,只引進設備、材料,只能組裝,自己不能制造,長久下去,某日國際形勢發生變化,必受制于人。如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英、阿之戰,阿用產自法國的飛魚機載反艦導彈擊沉了英國先進的導彈驅逐艦謝菲爾德號。后來英法達成協議,法不賣飛魚導彈給阿方,阿用完了飛魚后,再沒有得到補充,如果阿根庭能及時得到補充,對遠征的英國艦隊來說,將是一個噩夢,英、阿之戰的歷史可能就要改寫。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武器自主研發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做為“晚清三杰”之一的左宗棠,對此深有體會,他在奏凡費宜惜,巨費尤宜惜,而顧于此者,竊謂海疆非此,兵不能強,民不能富。雇買僅濟一時之需,自造實為無窮之利也。于是則雖難有所不避,雖費有所不辭。”“其事較雇買為難,其費較雇買為巨”,這在引進技術的初期肯定是存在,但不能因此而放棄自己制造,左宗棠的戰略眼光令人贊嘆,可惜死了早點。如果北洋大臣不是李鴻章而是左宗棠,歷史能不能是另一番模樣?
依照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觀”,歷史上任何事件都不是偶然的,都可以在歷史的長河中找到其痕跡。日本人的崛起也不是偶然的,因為歷史上大和民族就是一個喜歡學習的民族,古代向中國學習,近代向西方學習,所以他們取得了成功。一百多年前的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決定了中、日兩國不同的命運:中國一落千丈,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淵;而日本則一飛沖天,走上了富強之路。這其中的差距在哪里?那就是國家政治體制、教育、工業化之路的差別。當中日兩國同時起跑的時候,日本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而中國則錯失了革新圖強的機遇,以至于后來國家動蕩,軍伐混戰,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最后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九一八”、“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這些讓人不忍聯想的字眼出現時,每個中國人的心中都會感到疼痛。但是為了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我們要意識到造成中國近、現代落后的原因,那就是百年前那場“洋務運動”與“百日維新”的競爭,前者落在了后面,造成中國半個多世紀的苦難。
寫這篇東西,本意不是為日本人歌功頌德,是要提醒國人對日本人要有一種清醒的認識。日本在二戰后迅速成為經濟強國,靠的是優良的國民素質和技術儲備,以及美國的支持。但這些因素中,國民素質是最關鍵的。而中國正在走日本明治維新之期同樣的道路,大力發展教育,引進技術、人才等,中國要趕上日本還需要相當一個時期。日本人結戰爭的態度讓人痛恨,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反感時刻掛在嘴上,一味的謾罵于事無補。我們要學習日本人的優點,學習他們的技術。那種動輒就把戰爭掛在嘴上的人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中國除了在核武器上超過日本,其它海軍、空軍對日本有必勝的把握嗎?不要把謾罵和戰爭當成一種渲瀉不滿的手段,那樣只能讓對手恥笑。不了解對手,只能是百戰百殆,重蹈歷史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