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也跟很多小伙伴一樣,在說話方面簡直就是不過腦子,想到什么說什么,說完就后悔,后來意識到自己不會說話的毛病,就開始在網上搜集關于好好說話方面的書籍,也慢慢學到了關于說話中的竅門。
說到好好說話,最近正好在閱讀以黃執中、馬薇薇為代表出版的《好好說話》一書,黃執中、馬薇薇曾拿下《奇葩說》第三季“奇葩”之王、第一季“奇葩”之王。他們可以稱得上是中國辯論界的“奇葩”。
好好說話是多么重要,前幾天傳出韓國藝人崔雪莉離世的消息,網絡引起軒然大波,面臨網絡的攻擊,很多藝人都選擇了輕生的這條路,往往很多時候一句話能挽救一個人的生命。但這些心痛的消息往往都是從不「好好說話」開始的。
在互聯網快速發達的時代,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臺,聊天就跟談話一樣,需要我們「好好說話」。
好好說話不僅僅只體現在辯論中,它體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溝通、談判、演講、說服等等。想要在說話中掌握技巧,《好好說話》這本書能給你一些答案,雖技巧能夠錦上添花,但絕對無法無中生有,任何技能都需要我們不斷的刻意練習。
一、溝通就是將原本不相通的實物變得相通
01 想要及時有效的表達,你得先“購買”表達的時間
大家或多或少會有這種經歷,一個不是很熟悉的微信好友,這幾天總給你發了下面的這些信息:
嗨,你好,在嗎?
你好!
在嗎?
你看到這樣的信息第一反應是:這人是誰?他要干什么?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對方的問題也沒有得到解答,還引來你的一陣質疑。
溝通不是讓人去猜測你的意圖,而是達成共識。怎樣才算是及時有效溝通呢?我給大家舉一個我親身經歷的小例子。
有一次我跟孩子去藝術區轉悠,側面走來一個身高180公分,相貌還算可以的男士,這個人歪著腦袋沖我一笑,便立刻蹲下,我當時瞬間懵掉,心想:這是要干嘛。3秒鐘過后他拿出手里的懶人擦鞋的噴霧往我的運動鞋上一噴,就開始擦起來,我當時差點笑噴,這個銷售利用不到10秒的時間就快速將我拉到了他商品營銷的坑里。才有了跟我買時間的機會,后來了解到,他每天至少服務100個顧客,而且在團隊基本上都是銷售冠軍,佩服這種工作的熱情及銷售的技巧,這些都是刻意練習的結果。最終的結果是:我主動被成交。
不管是銷售人員還是在工作中的你,我們都需要有這種購買時間的思維,讓別人對你說的事情感興趣,制造溝通的機會。
02 沖突時,不要直面沖突問題,我們應該把問題放在“人”身上,表達自身感受就行。
從溝通的角度看,沖突并不是一個我們需要刻意回避的問題,而是一個人與人在相處當中必然會產生,且用以表達自我存在感的過程。
遇到沖突時,小伙會們出于對自身的保護(自我保護意識),會不斷的對對方進行言語攻擊,不斷的翻舊賬,說對方的不是。
遇到沖突時我們應該做到預防,應該做到就事論事,不要把一件事情上升到人格、家庭、觀念上。
舉一個大家都會遇到的小例子吧,你今天跟男朋友約好先去吃飯再去看電影,可是男友下班準點給你報時說:今天不能又陪你看電影了,老板逮著加班,我們下次再去好嗎?男友話音剛落你是不是就開始罵,你是不是會說:你怎么總是這樣,每次約好干嘛你總是不把我放在眼里,你是不愛我了嗎?火一上來就收不住,越否認,越深陷,就越是狠狠的關上溝通的大門。
一個因為臨時加班升級到不愛?上升到人格主義。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既然不能一起去看電影那就下次去啰,這段空閑的時間你可以看書、做SPA、哪怕自己看電影也行。
二、跟溝通恰好想反的是說服,說服是一種用語言改變他人想法的過程。
我們試圖改變對方,我相信大伙在上學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動不動就說教:
“哎呀,我最近又胖了,真是羨慕你的身材”
“是呀,你為什么不跟我一樣,花點時間去跑步,運動一下呢?”
“我天天上班,還要照顧孩子,我哪兒來的時間來運動呀”
“我覺得還好吧,每天我都抽出半個小時來運動”
不想說下去了,大家一定深有體會,誰曾想遇到這樣的“朋友”呢。
當然,我們也不希望自己變成這樣說教的人,怎樣才能說服他人,改變他人的想法呢,《好好說話》這本書提出了兩個方法:
1)用選擇權啟發對方:讓對方自己找到拖延的原由
接著上面那個運動的例子,我們不如這樣回答:
“哎呀,我最近又胖了,真是羨慕你的身材”
“奇怪了,你看起來不是那種會注意身材的人,為什么會對運動感興趣呢?”
“我也希望自己能瘦一點呢”
“那么你打算怎么做呢”
利用這種反問的方式,讓對方自己所提出的理由辯護,更是天生人類的天性。
自我激勵和自我檢討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如果我們對“自我檢討”越來越多,那它存在的理由就越合理。
當我們遇到暫時無法改變的事情時,我們試著堅持,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當這件事情變得沒那么討厭,沒那么苦難的時候,其實說服已經成功了。
2) 訴諸需求觸及對方弱點:讓他改變看問題的看法。
我偶爾都會聯想到未來女兒高考的場景,我也將會是那萬千父母中的一員,少不了的叮嚀囑咐,其實到高考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所以我們現在都主張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自我學習、自我抗壓的能力,小孩子對于輸和贏只有兩種概念,贏了:開心;輸了:傷心。家長的引導使孩子能夠更明確的界定輸和贏。
比如你跟孩子玩兒飛行棋,一局以后你贏了,孩子傷心的說:媽媽,你為什么又贏了。但是對于這種只靠運氣玩兒的游戲,你應該跟她講:像這種單純只靠運氣就能贏的游戲,即使輸了呀不用氣餒,因為正好這一局你的運氣沒那么好。說不定下一局運氣好就贏我了。
我們應該讓孩子改變看待問題的看法,因為遇到一件事情不僅僅只有一種解決的方法。
好口才就是好用心,我們在說話的時候,主動考慮對方的感受,我們時刻記住從人出發。
我們一生中我們要說很多的話,如何才能在工作、生活、交際中不尷尬應對,本書能給你很多啟發。
不管我們是遇到沖突還是需要說服他人,我們首先得做到預防,就像疫苗一樣,如果不想讓事態發展,一定在是在事態發生前控制住,每次的好好說話,其實也是我們對自己的每一次的總結。
“說話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必修課,因為只有好好說話,才能有底氣不說話?!?/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