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寶寶
我兒子喜樂已經1歲1個月了,我和他除了值夜班時晚上從來沒有分離過。我陪喜樂的時間很多,除了加班、運動和必要的應酬,我下班都是直接回家。周末才會安排自己的事情,帶著喜樂一起聚會。
喜樂對媽媽的依戀可以體現在每次我下班回來的表情上,不管他在吃飯還是玩耍,看到媽媽回來會有兩種反應:
一種是欣喜歡呼,邊唱邊扭,會爬了之后更是直接匍匐前進,甚至沖進廁所和媽媽一起洗手;
另一種情況是媽媽回來得太晚了,寶貝等得焦急,見到媽媽后心里的委屈一股腦噴涌而出,明明前一秒還在歡樂地推小汽車,下一秒已經變成淚人,嘴巴咧的像漫畫人物。
值班26小時后
值班26小時后,回到家看到寶寶的時候,他睡眼惺忪的樣子,完全沒有在意媽媽,我想他只是剛睡醒,還沒有注意到我。
欣喜地跑過去站在他的面前,誰知道他把頭轉向另一側,這次我非常明確的知道情況不妙!因為他在逃避我的目光!我用腦門兒碰他的腦門兒,他仍然不理會,又把頭轉向了另一側,我當時就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這是喜樂寶寶第一次和媽媽生氣!
我馬上把它從小推車上緊緊地抱起來,向他道歉,跟他說媽媽有多么的愛你,可是他仍然把頭轉向另一側,把媽媽當空氣。
不過還好,他并沒有用手推開媽媽,這一點我還感到比較欣慰。但是他仍然不理會我的擁抱,呆呆地被我抱著看著遠方。
到了車上,我準備給他喂奶,以前遇到這種情況他都非常開心,會用眼睛看著媽媽向我微笑,有的時候很急迫地想吃奶,就會扯媽媽的衣服,“aaa”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但是這次他雖然沒有拒絕,但是沒有任何表情,也沒有像以前一樣用一只手環抱著媽媽的腰,一只手撫摸媽媽的臉或是拍拍媽媽的肩膀。他只是在那閉著眼睛吃奶,在換邊的時候他也不像以前那樣表現出非常急切的表情。只是擺出一副“不讓吃了就算了”的面具臉。
再次聯接 rebonding
幸好我看過心理咨詢師勞倫斯·科恩的一本書《游戲力》。書中介紹人與人的關系都會經歷“聯接——斷開聯接——再次聯接”的過程,那么寶寶因為媽媽值班沒能在家陪她而慢慢產生了疏遠的關系,那么只要我們和他再次聯接就好了。書中強調聯接的重要的兩點就是目光對視和身體的接觸,所以我很努力的擺正寶寶的頭,讓他看著媽媽的眼睛。他拒絕了我,我就抱著他,一起聽音樂,他爬爬我就跟在后面。
還好平時多讀書,經過我一上午的努力,到中午的時候寶寶已經會看著我的眼睛咯咯地向我爬過來,吃奶的時候也恢復了往常溫馨的畫面。
游戲力
《游戲力》的重點,是解決常見的行為問題,激發孩子內在的自信力,并重建父母與孩子間親密溝通的橋梁。 游戲力,被很多人喻為親子溝通的“雙向翻譯機”。游戲,是孩子的第一語言。如果我們想告訴孩子什么,那么最好的方式是“玩給他看”,而不是“說給他聽”。
書中介紹,很多時候當寶寶拒絕一個人的時候,并不代表他不喜歡他,可能他是在說“我很想跟你玩,但是你好像很忙呀,那我還是不跟你玩兒了。”作者分享了女兒和媽媽的故事。因作者是一名心理治療師,所以他很注重和孩子之間的互動,是一個超級奶爸,而孩子媽媽和我一樣是一名醫生,工作非常的忙,經常加班而不能陪伴寶寶。有一次明明是媽媽抱著女兒去洗澡,但是當問及誰在抱著寶寶的時候,女兒很認真的回答是爸爸,女兒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他和媽媽之間關系的變化。媽媽為了再次和寶寶聯接,主動地要求抱寶寶,雖然多次得到了寶寶的拒絕,但是慢慢地以寶寶可以接受的方式和距離接觸,過一陣子再問是誰抱著寶寶的問題,寶寶已經很開心的回答是媽媽啦!
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堅持和方法是很重要的,很多時候孩子和家長之間產生的這種關系疏遠,多半是爸爸和孩子之間產生的,而爸爸并不一定會像媽媽一樣,可以溫柔的堅持。因為在寶寶拒絕他的過程中,爸爸也十分受傷。而根據寶寶小心靈受傷的程度來看,有的時候寶寶并不愿意,爸爸直接通過擁抱這么親密方式來和他產生連接,他們更喜歡逐漸拉近距離,慢慢靠近。
求助
雖然危機公關成功,但是下次值班的日子很快就要來臨,歡迎媽媽們留言給我支招,寶寶現在一歲1個月,如何才能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