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別誤殺了“比利林恩”式的天才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今天去看了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3D/4K/120幀/秒確實是前所未有的清晰。

如果你家的熊孩子平時看起來很沉默、也不好動,卻經常因為一些你覺得不值一提的小事還反應過激,恭喜你,你也許養到了“比利林恩”式的孩子。

比利林恩是個非常有潛質的內向者,為什么這么說?

在加長悍馬車上,他并沒有像其他士兵那樣喳喳乎乎有一句沒一句的聊天。在記者招待會上,他一直沒有發言,直到最后壓軸才說話。他并不是一個主動挑起話題的人,但你從他的回答中,能感覺出他內心的真實和思考的深度。他經常沉浸在自己世界里,別人在說話的時候,他在回憶,舉行典禮時,他在回憶,參加午餐會,他在回憶。無論在什么環境里,他看到的是他自己的內心世界。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一書中,是這樣定義內向和外向。

內向的人傾向于“思想者”,他們主要的品質:善思辨、理智、好學、謙和、敏感、有思想、莊重、慎思、思想精妙、內省、內顯、溫潤、冷靜、謙遜、喜靜不喜動、靦腆、遲鈍、臉皮薄。

外向的人傾向于“行動者”,他們熱情奔放、胸襟開闊、善交際、合群、易激動、居高臨下、行動果決、活躍、愛出風頭、臉皮厚、張揚、大大咧咧、無所畏懼、愛拋頭露面。

作者蘇珊凱恩在書中提到這樣一個實驗。

卡根教授及其團隊以哈佛大學兒童研究實驗室的名義招攬了500名4個月大的嬰兒,精心選擇了一些新鮮事,讓嬰兒聽錄音和氣球爆炸的聲音,看彩色的手機在他們眼前晃動,聞酒精棉簽的味道。有20%的嬰兒一邊嚎啕大哭,一邊用力蹬著雙腿并揮舞著胳膊。卡根稱他們為“高度應激群體”,之后嬰兒長到2歲、4歲、7歲、11歲的時候,再次接受陌生人和新鮮事物刺激的反應的后續實驗。結果表明,“高度應激刺激”的嬰兒更有可能發展為嚴肅、謹慎性格的人。

電影中,多次表現了比利林恩的“高度應激反應”。

他在巡邏集市時,看到周圍人的一舉一動都覺得是危險。有人從兜里掏打火機,他覺得可能是掏槍,有孩子在高處放鴿子,他覺得可能是射擊位,有人趕著毛驢從暗處的小巷過來,他提高了警惕。而他的戰友還若無其事的準備從一群孩子手上買碟片給自己的女兒。突然有人大喝一聲,把孩子嚇走,可卻把林恩嚇得不輕。

在他參加真刀實槍戰斗時,隊長蘑菇戰前訓導,林恩臉上的表情已經緊張的不行,紅著眼睛,肌肉按耐不住的抽動,一場混戰之后,蘑菇再次召集沖鋒,比利林恩的臉有個特寫,腎上腺素多到扭曲。

在他中場回家的晚餐桌上,姐姐凱瑟琳一直發表父母不喜歡的言論,母親憤起拍案,明顯感覺到林恩的反應過激。就是你能感覺到,拍桌子的響聲刺激對他心里產生的影響,是明顯高于常人的。

即使林恩是如此的高應激、高敏感度,但他卻不像他其他戰友那么沖動,遇到危機時,他異常冷靜。在混戰中只有他發現隊長蘑菇負傷并且被恐怖分子近身襲擊,他義無反顧去營救隊長。在搜查一戶當地居民的家時,隊友和男主人劍拔弩張,他及時解圍,避免流血沖突。在面對商業大亨的糖衣炮彈,他仍然能堅持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不是美國精神,只是我每一天的生活”。

這就是內向者的潛質。他一直在思考自己對現狀的困惑,話不多,卻非常真實,內心世界飽滿而豐富。啦啦隊女郎被他深深吸引,家人看中他,戰友需要他,長官認同他。

圖片發自簡書App


現在好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活潑開朗的外向型,看了這部電影,接受孩子做個內向者也不錯,至少在一群外向者中可以冷靜的思考,就更有可能脫穎而出。

未來也許是屬于思考型的內向者的世界,李善友在混沌研習社里,提到社會現在需要的是思考型創業者。過去的企業家們在學管理學,而代表著未來的創業者們在學哲學,王東岳的《物演通論》。

巴菲特是思考型內向者,《安靜》用整個第七章來闡述“華爾街崩潰了,巴菲特成功了”。

如果你的孩子表現出,內向者的特質,請像對待大熊貓一樣對待他們。千萬不要讓他們適應主流,強迫他們變得外向。內向者才有可能成為引領未來的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