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的人與陌生人,誰更可信任相依?
如果可以選擇家人,我們選擇的到底是相同的血緣,還是互憫與互愛?
?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我們是否都曾好好珍惜過?
每個人,內心向往的最終都是窗戶后面散發著溫暖的那一盞燈。
家,是充滿著溫情與善意的所在。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理應如此。然而,本片《欺詐計劃》關注的卻是原生家庭的親情關系中最無法面對的歧路與悲劇,令人不忍直視。當然,還遠遠不止這些。一些不同尋常的困境可能也意味著意料之外的“解決方案”......
【故事】
“我覺得能出生在這樣的家庭真好。”
寧靜的校園,安靜的課堂。小學生隆史開始朗讀他的作文:“我覺得能出生在這樣的家庭真好......"。稚嫩的聲音飄出窗外,故事逐漸展開~?
誰能想到,這位聲情并茂的小男孩曾經被母親像對待狗一樣用鐵鏈拴住脖子,日夜囚禁于洗手間的地板之上?
幸運地是,他已經擺脫了那個地獄般的“家”。爸爸,媽媽,姐姐,哥哥,在他現時的“家庭”里,五位成員實際上沒有任何血緣關系。他們來自不同原生家庭,亦是原生家庭不同類型的的受害者:“媽媽”,曾是丈夫家暴的受害者;“姐姐”,曾是被禽獸父親猥褻的無助女孩;“哥哥”,曾是上流家庭父母冷暴力的對象;“弟弟”,正在朗讀的隆史本人,曾是被母親囚禁、虐待的幼童......這些上帝的棄兒們該何去何從?
離家出逃,徘徊于列車站臺的邊緣,是“媽媽”和“姐姐”當時的“選擇”;孤身一人,漫無目的地流浪于城市的黑夜,是“哥哥”的“選擇”;這兩種“選擇”,對于年紀最小的隆史來說都無法實行,“所幸”他被”爸爸“入室行竊時看到救出。三個孩子,在不同的場景與“父親”或“母親”相遇。當“父親”與“母親”相遇后,一個特殊的家庭就成立了:爸爸,以行竊養家糊口;媽媽,隱姓埋名,以騙婚賺取收入;長子,會偽造證件;女兒,幫助媽媽搜索“目標客戶” ......
一個家庭,居然以竊賊與“欺詐師”為首,該是多么令人痛恨和不齒啊!然而這一切的來龍去脈,才是電影帶領觀眾探尋的重點。
這是大千世界一扇黑暗的窗。在這扇黑暗的窗內,個體都有難以言說的經歷,無法求助的孤獨,難以排解的困境,充滿人生最沉重的嘆息----被最信任和親愛的家人傷害。他們曾經的人生,如同酷夏的午后那一聲聲周而復始的蟬鳴,充滿壓抑和絕望。
“不能看到別人傷害家人!”
更加殘酷的是,生活不會因為誰的弱小就對其網開一面,手下留情。這五個可憐人組成的特殊家庭,很快也面臨生活的考驗。
他們的生存模式止于一次意外:“媽媽”行騙的真相被一名征婚對象識破。對方怒不可遏,打電話給“爸爸”,以此為由進行巨額敲詐勒索,隨后對這個騙她的女人百般羞辱,大打出手。當“爸爸”與“哥哥”帶著幾可亂真的假鈔前來贖人時,眼前的“媽媽”已滿身是傷,面目全非。他們不得不強忍著心痛與怒火,去完成“交易”;而被留在車里的“弟弟”卻忽然拿著槍沖進了現場,見到“媽媽”慘不忍睹的模樣,一個孩子有限的自我控制力徹底崩塌......
“不能看到別人傷害家人!” 他狂喊著,對著要挾的男子扣動了扳機。
這一槍,把一個好不容易建立的新家又打碎了!
必須善后。安排“媽媽”,“妹妹”和“弟弟”先行離開后,經過合計,“哥哥”用死者的手握住槍支,對著“爸爸”的腿開了一槍,偽造出“爸爸”正當防衛的現場,由“爸爸”頂罪。一個至少看上去圓滿的家庭就這樣再次失去了“頂梁柱”。
歡迎回家!
我回來了!
時光流逝 …...
“爸爸”獄中歸來的那個日子,兩鬢已斑白;前來迎接的“媽媽”, 嫵媚的齊肩卷發變成了清爽、嫻靜的短發;“姐姐”已褪去當年少女的青澀;“弟弟”自己已經長高;曾經懦弱的“哥哥”,身著西裝,站在爸爸身旁,沉著淡然,像個“頂梁柱”……這五個毫無血緣關系的陌生人,因為各自不堪的命運,在最艱難的生命節點萍水相逢,經歷過雨雪風霜之后,相依為命,再也不會分開。
【評述】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欺詐計劃》可謂一部交集了五種家庭內部極端人生遭遇的電影。它濃縮了戲劇應有的緊張感與沖突感,隨著劇情的發展,情節的疊加,苦難人生的集中出現,觀眾的心理難免受到沖擊:誰又愿意相信或面對這樣的現實呢----家庭,可能不是溫馨、自由之地,而是被冷酷殘暴的控制機制接管的傷害之所?
但是,那些罪惡與苦痛也許并不夸張,也不遙遠。作為社會因子而存在的家庭,本身就是真實社會的縮影,有發生種種的可能性。在家庭之外,為了生存,個體在面臨與他人的利益沖突時,又會如何考量“善”與“惡”,從而做出選擇?家庭的內與外,正是最豐富的世間萬象。無需我們想與不想,承認與不承認,接受或不接受,溫柔的,殘酷的,美好的,丑陋的,原來都在那里不動聲色地存在著。
人性的存在不分場所。
在我們認為能夠取暖的地方或人那里,也許沒有那么多理所當然的溫暖,傷害也并非全無可能;在我們全然排斥與痛恨的人群背后,或許有令你震驚的故事和緣起,也存在著人心的悲憫與勇氣的擔當。
雖然在角色和故事的設計上有些非常態,善與惡的概念在片中也有數次推倒與重建,但影片卻少有故意著墨煽情的部分。它似乎在冷靜地暗示觀眾,不妨學會從不同的維度去看待和面對現實。我們不能放棄底線,容忍邪惡的存在,但深挖這背后的成因,可以讓我們對復雜的社會現實洞察更多。我們會因此發現,反而是那些隱藏在不為人知的角落,并非顯而易見的罪惡,才是導致諸多悲慘人生的原罪。如果這樣的原罪少一些,世界會不會更加明媚?
這是大千世界一扇黑暗的窗。往里探尋,還有更深的黑暗,有潮水般襲來的無力,也有可探尋的溫情和希望。
“歡迎回家!”
“我回來了!”
不堪回首的過去,已經過去了。家人就在前方等待。
他們每個人都將擁有一個新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