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篇第9章
? ? ? 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 適衛:到衛國去。
? ? 仆:該字最早見于金文,從人卜聲,指人跌到,讀第一聲pu,如“前仆后繼”。
? ? 仆也被作為僕的簡化字,讀第二聲pu,僕的甲骨文,左邊是箕,箕上數點,表示箕內裝滿了垃圾之類的一臟東西,右邊像一個人,頭上的“辛”,是罪人亦即奴隸的標志,身后有一條尾巴,是當時奴隸衣服的特殊裝飾。
? ? ? 手捧著箕,表示所負擔的是灑掃之類的工作,所謂“糞除其不潔”,是一種最低等的賤役。從字的構形命意可知仆最初是一種在家內服役的奴隸。延伸指仆人,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僮仆歡迎,稚子侯門。”
? ? 仆本服賤役的家內奴隸,因其接近主人,容易得到寵幸,主人外出也隨從駕車。駕車者即車夫,又稱仆夫。為主人駕車,侍從左右,地位逐漸提高,于是成了官職名。
? ? 《周官》有太仆,“掌正王之服位,出人王之大命。”秦漢時為九卿之一。又有仆射(ye四聲),如秦朝有仆射周青臣,為朝廷重臣、博士。
? ? ? 漢建始元年置尚書五人,以一人為仆射,漢末分置左右仆射。唐宋時代左右仆射為宰相之職。
? ? ? 仆也可以作為謙辭,表示對自己的謙稱,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仆非敢如是也。”
? ? 本文的仆指駕車。
? ? 庶:屋下眾也。形聲兼會意字。本從火,石聲。從廣從炗(guāng),炗是光的古字。
? ? 甲骨文的庶像山崖下避風處,用鍋灶煮食物,是初民生活的寫照。庶也是“煮”的初文。
? ? 煮飯時火光充滿房屋,所以庶的原義指多、滿等,如“富庶”、“庶務”等。又如《莊子·漁夫》:“寒暑不時,以傷庶物。”
? ? 由于燒火做飯是奴隸干的活,所以庶又指奴仆,后延伸指百姓、平民。
? ? 庶還指宗族的旁支,如“庶出”、“庶子”。
? ? ? 加:從力從口,表示竭力吹笙擊鼓,造字本義:在豐收慶典的頌神儀式上,竭力吹笙擊鼓,狂歡禮贊。
? ? ? 也有一說,加的原義指添枝加葉說假話、虛報等。如《左傳·莊公十年》:“弗敢加也”。又如“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 ? ? “加”引申為增加、外加、放置、施行等;又引申為超越、欺凌等。作副詞,指更加、愈加。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加兵于趙。”
? ? 加也指好處、益處,如《孟子·魚我所欲也》:“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全文理解為:
? ? 孔子到衛國去,冉有給他駕車。孔子在車上說:“人口真多啊。”冉有問:“人口多了,該怎么治理呢?”孔子說:“讓人民富起來!”冉有又問:“那人民富起來之后,又怎么治理呢?”孔子說:“辦教育,施以教化。”
? ? 本文的畫面感非常強,孔子去衛國,冉有駕車,路上邊看邊聊,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孔子看到了一個地方人口稠密,不禁感慨:“庶矣哉!”
? ? 人口是一個國家實力的硬指標,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非常重視人口的發展,為了人口數量的提高,統治階級總是千方百計,殫精竭慮。
? ? 比如規定到了適婚年齡的男女,如果不結婚生子將會受到懲罰。
? ? 孔子認為,人口發展起來后,要發展經濟,讓人民富裕起來。這充分體現了孔子的“富民”思想。
? ? 《論語》中有多次體現孔子的富民思想,他提出過治國“三步曲”:足食、足兵、民信之。第一步“足食”就是發展經濟,讓百姓豐衣足食。
? ? ? 百姓富起來后,就要在精神層面教化他們,這就是“敎之”。
? ? 《詩經》有云:“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就是讓他們豐衣足食,再教化他們,這是治理老百姓的兩個步驟。
? ? ? 管子也曾說“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人民富裕了就容易治理,反過來說人民貧困就難以治理。
? ? ? 孟子說:“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有恒產者就是豐衣足食者。
? ? ? 人一旦富有了,就能夠“安鄉重家,敬上畏罪”,安于鄉里,看重家庭,他就不會胡作非為。
? ? ? 荀子說:“不富無以養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故家五畝宅,百畝田,務其業而勿奪其時,所以富之也。立大學,設庠序,修六禮,明十教,所以道之也。”
? ? ? “庠序”就是地方學校。六禮:冠、昏、喪、祭、鄉、相見,六種禮儀。十教: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
? ? 總之,富民政策、教化政策,是中國幾千年的治國的主流。歷朝歷代都把它作為治國的基礎。
番薯之父陳振龍
? ? ? 自古以來就有很多好大喜功,粉飾太平的人,比如所謂的“康乾盛世”,真的是盛世嗎?
? ? ? 1793年,已經到了乾隆執政的晚年。這一年,英國派出一支使臣隊伍,來到了中國。
? ? ? 他們懷著仰望和期待的心情來到了盛世下的中國,對大清帝國充滿希望和美好想象,可等他們真正接觸了當時的清朝后,竟然得出一個結論:當時的中國是一個窮困的國家,大部分人們都很貧窮。
? ? ? 無論是穿衣打扮,還是吃喝質量,從哪個方面都看不出盛世的模樣來。當時很多農民家庭,年支出要大于收入,稍微遇到饑荒,整個人家都要破產,生活十分窘迫。
? ? ? 他們發現,當時政府的專權、官吏的腐敗、法規的虛設等等問題,無一不讓人觸目驚心。
? ? ? 盡管如此,乾隆還妄自尊大,不可一世。他視洋人為未開化的夷狄,把他們獻上的工業革命的成果棄之如敝履。
? ? ? 在教化民眾方面,他更是喪盡天良,大搞文字獄,很多讀書人被冤死,文化領域萬馬齊喑。
? ? ? 乾隆寫了四萬多首詩歌,唯一能拿得出的還是剽竊鄭板橋的,他甚至為了剽竊別人的作品而殺人滅口,他還喜歡在字畫文物上亂寫亂畫亂蓋章。
? ? ? 他六次下江南,沒次都耗資巨大,一次又一次地把百姓推入水深火熱之中。
? ? ? 他自詡為“十全老人”,實則“十全惡人”。但是很多文藝作品卻很喜歡美化他,讓人匪夷所思。
? ? ? 有人可能會在人口數量的增長上歌頌康乾,作為盛世的指標之一,其實,人口數量的增長和他們的統治沒有關系,而是陳振龍的功勞。
? ? ? 陳振龍生于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福建省福州府長樂縣青橋村人。
? ? ? 陳振龍從小便開始接觸儒家教育,并被希望能夠求取功名,然而,在不到二十歲就考中秀才之后,他卻幾次都落第了,漸漸的,他開始厭惡科舉,于是便走上了經商的道路。
? ? 在福建的長樂、福清一帶自古就有出國經商的傳統,尤其是明朝中晚期,資本主義思想已經萌芽,很多福建人走上了“下南洋”的經商之路。
? ? ? 陳振龍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也離開家鄉,前往了呂宋島(今菲律賓)經商。來到與故鄉風土人情迥異的異國他鄉,陳振龍很快就注意到了當地人常吃一種“朱薯”,也就是如今常見的番薯。
? ? ? 野生番薯最初生長在美洲大陸的熱帶地區,后來印第安人將其人工種植成功,并把它作為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后,也將番薯作為特產帶給了西班牙女王。
? ? ? 后來,西班牙船員們來到呂宋,也將番薯帶了過去,并在那里成功栽種,使其成為了呂宋人所喜愛的主食。
? ? ? 陳振龍來到呂宋后,見這種食物產量大、耐受力強,如果引入國內能夠大大改善當時肆虐各處的饑荒問題,便有了將其帶回國內的想法。
? ? ? 然而,當時殖民呂宋的西班牙人嚴令禁止外人將其帶出境內。
? ? ? 為了把番薯帶回國內,陳振龍多次嘗試,在皆被發現后,想出了把番薯的藤條編進麻繩躲避檢查的辦法。
? ? ? 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50歲的陳振龍返回祖國,并在老家嘗試種植,結果大獲成功。
? ? ? 就在同一年,福建中部爆發大旱,各地糧食都面臨歉收的絕境,陳振龍不敢耽擱,趕緊催促兒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表示自己有耐旱高產的呂宋朱薯,可以用來救災。
? ? ? 金學曾得知后大喜,在再度試種成功后下令于次年將其種子及種植方法推廣到福建全境。因為感激將其推廣的金學曾,福建一帶的人便將番薯又稱為“金薯”。而陳振龍反而沒有被多少人所知曉。
? ? ? 后來,番薯也被傳播到了其它地區,并改變了中國農作物的結構,拯救了無數饑民。
? ? ? 據《明實錄》記載,明朝人口普峰值不過七千多萬,而番薯得以在全國范圍內大面積推廣的清乾隆年間,我國人口已經突破了三億。
? ? ? 到了清末,中國人口更是到了四億。清末相比于明末多出的三億人口,這要歸功于番薯等高產作物的大量種植。
? ? ? 為紀念陳振龍和金學曾,閩人曾在福清縣建立報功祠。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福州人何則賢亦在烏石山建“先薯祠”,后祠被廢。現存“先薯亭”建于1957年。
? ? 現在福建的福清市由于地瓜解決過多次饑荒,被稱為“地瓜縣”,他們說的不標準的普通話被稱為“地瓜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