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大年初一從老家回來,晚上去萬達影院看了場電影。新春檔的電影有五六部,按道理講,看喜慶點的比較應景,但是我心心念念的是看《長津湖之水門橋》。自從去年看過《長津湖》,看過紀實文學《血戰長津湖》之后,我便對早早發布預告的《水門橋》充滿期待。
水門橋之戰是長津湖戰役的后續,美軍陸戰第一師要從下碣隅里撤向興南港然后出海,水門橋是必經之地。只要水門橋被破壞,美軍就會被堵截在這里,是志愿軍消滅美軍的最好時機。
但當時的狀況是,極寒天氣下,經歷了前期的大戰之后,缺少裝備、沒有補給、嚴重減員的第九軍團各支部隊,已是極度困難,他們是憑借頑強的意志和不滅的信念在冰天雪地中前進和戰斗。水門橋三次被志愿軍炸毀,美軍很快又三次修復。在整個戰斗過程中,志愿軍付出了沉重代價。最終,美軍陸戰第一師通過了水門橋至興南港,登上軍艦撤離。雖然沒有完全阻止美軍的撤退,卻打出了志愿軍的威風與士氣,讓美軍不再輕視中國這支“農民的武裝”。
這部影片再現的是志愿軍戰士奉命炸毀水門橋的過程。緊接上部影片,伍千里帶領七連穿插到水門橋附近,與前期到達炸橋的九連一起完成任務。天上是美軍的飛機,不時拋下燃燒彈或者是俯沖掃射,地面是坦克大炮加噴火器,美軍武器裝備齊全、火力非常猛;志愿軍是薄棉衣,只有沖鋒槍榴彈炮,電臺的電池都被凍住沒法工作;美軍住在溫暖的帳篷里喝著咖啡,志愿軍趴在冰天雪地中,只能啃雪和冰凍的土豆,繳獲的黃豆罐頭都凍成了冰疙瘩,還要先給傷員吃。其實,看到這里心里并沒有太大震撼,因為看過《長津湖》之后,自己覺得已經有些麻木,對雙方力量和各種條件的對比,在《長津湖》中已經刻畫得淋漓盡致。只能是一聲嘆息,當時的中國百廢待興,實在是太窮了。
真正讓自己震撼的是戰斗的場景,整個場面的設計和刻畫比上部電影更細致、更真實,讓人更揪心。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只有局部的爭奪戰斗,但美軍軍事上的強大與優勢,志愿軍的頑強與不屈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情節設計合情合理,沒有過度夸張與抒情,每個人物的動作、語言都很自然、不刻意。當然,也是吳京、易烊千璽、朱亞文、李晨等演員的實力展現。
戰斗的過程非常慘烈,當一個人抱著炸藥包,還未扔出便炸開是什么樣的情景?當飛機俯沖掃射,子彈橫掃過人體是什么樣子?當燃燒彈轟炸下活生生的人瞬間碳化、噴火槍之下的死亡掙扎又是什么情景?當一個人在坦克之下被推扯碾壓,卻還沒有立刻死去又是何等的痛苦……如果是在別的影片中,這是血腥,但在這里,我看到的只有慘烈和悲壯,讓人淚流滿面!
說多了是劇透。最后,當在火車站各連隊報告人數時,七連只剩下一個孤零零的身影。他只有一個心愿,恢復七連的建制。戰爭結束,捧著哥哥骨灰的伍萬里走在回家的路上,與上部電影的開頭,吳千里送哥哥吳百里回家的情景相呼應。
說起來,在整個朝鮮戰場上,水門橋之戰只是一場很小的戰役,很少有人知道它,但它的影響卻在這部影片公映之后,不斷擴大開來。以小見大,從其中的殘酷,可以推斷出整個朝解戰場上志愿軍戰士所面臨的困境。上部影片《長津湖》中,有連隊建制的志愿軍凍死在陣地上的場景,這情況不是只發生在一地。在《血戰長津湖》一書中也寫到,在阻擊美軍后撤的過程中,仍有志愿軍整個連隊的戰士凍死在陣地上。最后勝利的取得,正是靠志愿軍戰士身上那種深入脊髓的熱愛祖國、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以史為鑒,開創未來。觀看這部電影,讓自己又經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和平是老一輩浴血奮戰得來的,美好是無數烈士用生命換來的,唯有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才能無愧于先輩的付出。
愿世間沒有戰爭,愿人間永遠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