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很早的時候就有了寫這么一篇文章的打算,只是無奈于寫作靈感這回事,一直遲遲無法下筆。都說靈感來源于生活,我想是的。也許是因為臨近高考的原因,最近簡書首頁關于大學的主題文章越來越多,幾乎每天都能在首頁熱門上看到一兩篇。顯而易見,許多作者對于大學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內心感悟,我也一樣。
如果你問我關于大學最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大一的時候我會說是沒有多報幾個學院社團,多參與幾次外出活動,大二的時候我會說是沒有多去參加鍛煉,導致現在外表看起來愈加死氣沉沉,至于現在我會說真后悔沒有多曠幾節課,就這樣辜負了大好時光。
一提到到逃課二字,想必許多人的第一反應一定是墮落不堪和玩物喪志。在多數人的認知里,逃課這回事本身就罪大惡極,一方面你愧對了自己,十年寒窗苦讀,只為一朝金榜,如今金榜在畔,卻忘了初心;另一方面你愧對了父母,養子十年,辛勞無數,沒想卻等來如今孩子逃課怠學,不知上進,難免讓人寒心。也許此刻,你對逃課也仍然抱著這樣的看法,沒關系,繼續看下去。
為什么有些課不得不逃
(一)有些課的固有的教學方式容易固化你的思想
前陣子,我和一個即將高考的高考考生有過這么一段對話。
他問我:“學長,大學生活是不是特別美好,那是什么樣子?”
“那你想象中的大學生活又是什么樣的?”我沒有著急回答,只是拋給他一個反問句。
“嗯...自由,開放,有更多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p>
“大概就是這樣吧,好好復習,考上好的大學你就會懂的?!?/p>
我不忍心在高考前破滅他對大學的美好向往,只好含糊其辭。實際上,大學生活雖然美好,但也總免不了要面對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應試教育依舊,教學方式固有。
老師備課,講課,學生預習,聽講,回家做題。這似乎看起來更像是高中生的日常,但確實是大部分國內大學生的課內真實寫照。除了機械工程,藝術設計一些個別專業之外,許多大學的很多專業學科仍然偏重于課本的理論知識,而不太重視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擁有發散性思維的習慣。這樣的教學模式了導致許多大學生只會死啃書本,畢業之后既無一技之長也不能很好的適應社會,被多數企業拒之門外。
毫無疑問,這種教學方式是糟糕的,就像經歷高考早是3年前的事,現今的我已經完全不記得(登岳陽樓記)的內容是什么,而我也敢保證再過幾年我一定也早已不記得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竹籃打水一場空,努力去學了到頭來什么都沒得到,這真的算得是一種悲哀。
我會逃掉一些課的原因不外乎也是因為這樣,如果去上課對學生而言只是一對一地從老師那里拷貝知識,記筆記,做作業,那我覺得這樣做的意義真的不大。因為教科書我們哪個學生手里沒有一本,只要愿意沉下心去看,有時候自學都比上課的效率高。人區別于動物的其中一個特點就在于善于思考。
在我看來,老師存在于課堂的作用不僅僅是傳道授課更重要的是引導。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活躍思路,獨立思考,繼而產生一些關于知識要點的討論。記憶都有時效性,所學知識自然也會隨著時間漸漸被遺忘,但是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卻會讓人受益終生。
上課從來都不只是老師一個人的事,有老師同學間的觀點互換和思維碰撞才能讓這一個半小時更具意義。
所以如果有些課有些老師只是一味照本宣科,你上著感覺乏味,而那些課程你又自信并且能保證自學能學得更好,那就選擇跟我一樣逃掉吧。
(二)有些老師責任感不足,上的課也就如雞肋,食之無味
在剛入學的初始,我也一度每節課必去,從不缺勤,但是后來我越來越發現,這是種病得治。
閩南語里有個詞叫做:話胡爛。大概意思就是遇事樂于瞎扯,講一些文不對題的內容。
大學三年,我很幸運遇到了好些個上課喜歡話胡爛的老師。說實話,遇到這些老師曾經讓我打心底里覺得開心。身為學生,大概真的沒有誰會喜歡一整節大課下來,都在照本宣科,死念書本的老師,那未免顯得太多無趣。所以老師有時講一些題外話的確能夠起到激活課堂氣氛的作用,讓一部分學生不再昏昏欲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只是當課堂在不覺間就成了故事會,而老師也轉換角色變成了評書先生,這樣的上課過程再也沒能讓我心生歡喜。因為結果往往是一整節課下來故事聽了不少,該學的知識卻一點沒會。于是難免每次在課后,都得帶著強烈不安的情緒進行自學,白白浪費了許多時間。
如果你說這樣的老師只是個例。好吧,我承認上課愛跑題,一整節課都在講故事的老師也許真的不太多。
再講一個例子。
作為一名吃貨,曾經我還上過一門選修課,全稱是“品讀中國飲食文化”,本來我開課前我還滿懷期待總想著講課老師一定是個對中國飲食文化了解清晰透徹的人,上這樣一門課一定會讓我收獲良多。
但是第一堂課就讓我對任課老師大失所望,現實是一整堂課下來他給我們放了兩集的舌尖上的中國,而課上他自己也并沒有發表什么的評論和看法。等到課末才緩緩說了一句,你們應該理解中國飲食文化有多源遠流長了吧,今天就到這里,下節課繼續。
對于這樣的老師,你能說些什么?你還會想去上他的下節課嗎?我是不會了,所以后來除了極少數的點名的時候,他的課我再也沒去過。結果也正如我所意料的那樣,期末時,一個同選這門課的朋友告訴我,這門課一整學期下來幾乎就是個不間斷播放飲食紀錄片的過程,全無亮點。那時我心想,還好我有先見之明,逃得夠早,不然豈不是要浪費掉太多寶貴時間。
雖然我們無法選擇讓誰來給我們任課,也無法去強迫每個老師都有優秀的職業責任感,保證每堂課下來都能汲取到必要的營養,但是我們可以選擇這門課逃與不逃,如果你也正在為了這些原因而苦惱,在逃課與不逃課的選擇間苦苦掙扎,那么現在是時候做決定了。勇敢地對上課說NO!
大部分課都不應該逃
關于為什么有些課不得不逃的原因,你現在應該已經清楚明白了。而關于什么課該逃,什么課不該逃,你可能也已經在心里有了抉擇。但是現在我仍然想提醒你,逃課這回事是門學問一定不能全憑自己喜歡或不喜歡來決定,也不能因為可能某個老師長相面善于是他的課我就一節不去,這全是胡鬧和亂來,結果只會是得不償失。
大學里有些課程一定是每個專業都會開設的比如公英,體育,電腦。這些課的學習過程通常伴隨著乏味和無趣,讓人難免會覺得學著沒意思,慢慢地也就失去了學習熱情。
像公英這樣的公共課,很多人都會抱著“我從小就學英語,基礎還算不錯,當真沒有學習的必要”這樣的心態,每次都想逃掉。
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古語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庇⒄Z基礎好并不能被當成你逃課的借口,這樣的行為是極不負責的。知識本身是極容易被遺忘的,所以才應該勤加復習,而上課正是為更有效地復習提供了條件。不信你試試,一個月不讀英語,兩個月不讀,半年不讀,甚至大學四年都別去碰它。我敢打賭畢業之后,你連高中的詞匯恐怕都想不起來幾個,如此,你還敢說自己讀過大學嗎?
況且上課的目的也不僅僅是為了鞏固復習,更是為了提高加強。在這個一切都飛速發展的時代,大學生就業難早已成為一個大眾不得不正視的問題,能熟練掌握一門外語也不失為是種傍身之技,能在之后畢業應聘時為你的履歷增色不少。
公英課是這樣,體育課,電腦課也是一樣的道理。學校開設體育課是為了讓學生多鍛煉身體,增強體魄,為今后復雜的工作生活打下牢固的身體基礎;開設電腦課是為了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熟練掌握用電腦辦公的技能,不至于因為無法熟練使用電腦辦公而被企業拒之門外。
大學里,每門課一定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沒有哪個校領導會傻乎乎地去把有限的師資和教學資源浪費在不必要的課上。所以如果不是任課老師太過差勁,每門課你都不應該缺勤。
讓每次逃課逃有所值
逃課不是不可,但是一定要保證逃有所值。不是所有不逃課的學生都是會學習的好學生,也不是所有逃過課的學生就一定不愛學習。
生活里,做很多事情大多都需要成本。逃課也一樣,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加起來再除以每個學期有多少門課,大概就可以算出每逃一節課,需要為此支付多少物質成本。或幾十,或上百,代價不可謂不高。但是這還在其次,最重要的是你還可能因為逃課,與許多重要的知識失之交臂,對于一個學生來說這才是最要命的。
正因為這樣,逃了課去做什么事,更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你逃課只是單純地因為懶,不想去上課。想待宿舍多打幾盤游戲,多刷幾頁微博,多逛幾次淘寶,那過去你又為何那么努力想考上一所好的大學?這些事情你在任何一所大學逃了課都可以做,甚至你都不用上大學,待在家里更顯得悠閑自在,無拘無束。
可以逃課不等于可以怠學。
我也經常逃課,但是我從來不曾把逃課得來的時間花在打游戲,刷微博這樣沒有意義的事情上,而是都在學習。所謂學習,不僅僅是局限于對課本知識的掌握,還可以延伸到對社會經驗的豐富,對自己不了解領域的探知。只要是因為做這些事,明天的你比今天的自己更進步那就不算是在怠學。
我有一個學長,大學讀的也是經濟類專業,然而事實上他卻對此毫無興趣。于是大學四年的時間,他幾乎把能逃的專業課都逃了個遍。曠課的時間里,不是跑去旁聽他感興趣的管理系課程就是待圖書館里埋頭苦讀與經營管理相關的書籍,更有甚時,會到社會上去聽一些關于此類的講座。正是靠著這種拼勁,在畢業時,當其他管理系學生還在為如何找尋一份好的實習工作時苦惱時,他已經被一家不小的公司錄用到了管理實習生的崗位上。
誰又能說他逃課逃得沒有價值,是在虛耗青春。
逃課的時候,或讀書,或寫字,或去做一些對你成長更有幫助的事,這才算是逃有所值。
大學里,逃課不是不可,但是你對此一定要有著深刻的認知,清楚自己通過逃課是真正有所收獲,而不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最后,祝愿我們大家都能有一段美好且值得回憶的大學生活。
我是卜默
我一直在這里
期待著每一次與你再見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