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出生就在啼哭,伴隨著他人的激動或是歡笑,也許,生命的一開始便注定了孤獨。
什么時候容易感到孤獨?大抵是在一個人的時候,例如路過了常去吃的火鍋店,一想到要自己一個人坐在空曠的座位上,便停止了腳步。例如已是臨深的夜晚,公交車在公路上飛馳,甩過一盞盞昏黃的路燈,看了窗外很久,轉過頭來,發現身邊只有自己一個人。例如在陽光明媚的休息日出去旅游,小巷古香古色,湖水泛起波瀾,很想照張相留念,卻發現只能求助路人......一個人的時候,孤獨感有時帶著悲涼,即使離開了這個瞬間,這種體會已根植在內心深處,與記憶常常相伴。
那么,在群處中,我們就不會感到孤獨么?
現在的社會氣氛很浮躁,浮躁到好像每個人都表演得恰到好處與怡然自得,在與人溝通和交流中,真實的表達自我已成為了一種奢侈。久而久之,我們不想著真正去了解他人,也不強求他人來了解自己,孤獨成為了我們自己給自己的答卷。這樣來看,真正的朋友對我們來講是如此珍貴,我一直認為有幾個知心朋友是極其幸運的事情,朋友之間的彼此相知是一種心靈的愉悅體驗,是無利益互換的、高尚的靈魂交流。這是一種最自然的感情流露,切不可想著用來減輕孤獨,若是想著通過朋友間相處來減輕孤獨,那么結果也許不容樂觀。與友深刻的交流或是盡情的狂歡,孤獨感的失去只是短暫的,那么一旦重新回到一個人的時候,對比起來,孤獨感只會更深。
可見孤獨無時不在,只不過她會在某時隱藏,某時出現。
有一句歌詞,“越長大越孤單“,是的,我們越長大越能體會到這種感覺。小時候我們都喜歡和大家在一起玩耍,一旦被排擠或是孤立,大多就會有自卑的心里情緒,也許那時的孤獨對我們來講是可怕的,意味著另類或是拋棄。而隨著我們一點點長大,獨自承擔的事情越來越多,對于孤獨,我們不再是害怕或逃避,無論是被動或是主動,在接受著自己已處在孤獨中這個事實,我們平靜了許多。在害怕和接受孤獨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面對、承擔、俗一點講,學會了如何堅強。
我們要感謝孤獨,是她開啟了自我意識的大門,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若能靜靜的享受和寧靜的思考,就會發現自己當時的想法和平時大不一樣。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出現都是偶然與必然的結合,與生命存在的身體形式相比較,靈魂才是一個人獨立于群體、獨立于世界乃至宇宙最根本的東西,而孤獨的時候,正是我們離自己靈魂最近的時候,在內心完全屬于自己的時間里,我們開始傾聽涌自內心的聲音,觸摸到自己靈魂所在。
有時候,我們是一個人,迎著朝陽出發,伴著夕陽回家;有時候,我們是兩個人,飯桌的對面有了歡笑,飯后的碗筷可以搶著去刷;有時候,我們是好多人,聚會、春游、一起摘花,搶著拍照,笑語歡聲......
一個人也好,一群人也罷,這不重要。感謝孤獨的陪伴,讓靈魂在寧靜的地方憩息,在美好的時節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