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由”一詞,歷來為人類所垂涎。
從洛克、彌爾頓等西方政治家推崇的政治自由,到近代中國文人所主張的出版自由,再到當下社會盛行蔓散的“隨心不拘束”觀念,“自由”氣息無處不在。
前兩種自由仿佛離我們很遠,或者說,它們不夠接地氣,政治自由并不是所有公民所希冀的必需品,出版自由是大多數沉默者的身外之物,而隨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卻是眾多普通人的向往。
眼尖的朋友可能已經看出來了,上述三種自由的分類其實是存在交叉性的。
政治和出版自由是形式,而隨心所欲不逾矩的精神是貫穿一起自由的理念,作為基石,它是我們行使其他自由的基礎。
那么,是不是說有了痛快不受干涉的意愿我們就能夠擁有自由呢?
毫無疑問,答案是否定的。
想法和現實總是相差幾個銀河系的距離,因為兩者之間往往存在百花齊放的障礙梗。
譬如,環境的復雜性會限制我們自由表達的限度,事件對象的陌生感會抑制大多數人自由表達的欲望,以及個體因認知局限極易被他人觀點帶動而產生的“偽自由”。
各路言論的把控以及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強勢,本就于無形中塑造了一道道藩籬,將“自由”抗拒在外。
媒體報道事件的選擇性取舍,讓時政、娛樂兩類資訊成為社會兩大主陣地,但從目前媒體生態活躍度來看(以微博平臺的熱搜榜為例),娛樂話題仍然是大眾的焦點,而關乎社會民生的時政類硬新聞卻鮮有人問津。
另外,因個體認知局限和從眾效應,大多數人往往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自由表達的前提是對事件信息的直觀解碼,也就是得具備完整理解的能力,而這是當下許多人所欠缺的能力,因為除了那些信息渠道足夠廣的人,很多人所獲取的信息都只是事件的片段。
同時,互聯網環境下,將人與人的距離放小至極限,很多人在表達觀點已經養成了“評論先行”的慣性模式。
所以說,個體自由這個話題永遠是個偽命題。
02
太多限制,過度羈絆。
內外因交錯相逼,在這個浮現眾生相的萬物時代,人的思維獨立開始有了危機。
即便如此,“努力接近自由”仍是我們為家為國為自己奮斗使勁的不變信仰。
談家國,聽著有點雞湯對不對,那咱就收縮視野,從說理的角度來看看自由對我們自己的意義。
人為什么要維持自由狀態?
首先,隨心而發的自我表達是保證人格獨立的標桿。因為缺乏聽從自我意志的釋放,一個只知道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的家伙容易受他人意見影響,甚至是左右。
其次,實踐自由的行動能夠有效拓展個人活動空間。群體報團是人類固有的習性,太多人熱衷于投入社交大圈子,害怕離群,恐懼孤獨,但實際上,當我們處于一個人的狀態時,由于不受外界干擾,往往能獲得更多自由思考和活動的空間。
不必顧忌,不必追隨他人腳步,從心而動就好。
最后,當我們養成了獨立思考、不盲目從眾的思維,對任何事都能夠形成旗幟鮮明的觀點,社會價值必將走向多元。
那么,作為普通人追尋的秉性和多元社會的檢測指標,我們該如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近來有讀到熊培云的《自由在高處》,很喜歡其中的一段話:
在一個廣場上,人擠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的高一些,看的遠一點,就知道種種擁擠對你來說毫無意義。
是啊,當你站的足夠高,當你有能力躍居他人,你獲得自由的權利也會相應增加。
財務自由的人能利用閑暇空隙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這是對時間支配上的自由。
理性有傳播力的人,通過各種說理論證讓自己的言論在輿論場中立于不敗之地,這是思想自由的明正。
無論是哪種自由的實現,都需要相應的大前提,而這個前提就是你的水平要能抵達一定的層次。
關于「自由在高處」的認知,也是支撐我在考研期間排除雜念砥礪前行的信念之一。
因為本科院校一般,想要通過考研給自己換個大環境,在更高的平臺上探尋人生新的可能性,于是,就開始了長達一年的研戰。
備考過程對人的消耗很強,除了日復一日地與試題課本斡旋,更難的是,還得拼命抗住心理上的壓力。
“題量大的可怕……”
“我寫字兒怎么這么慢啊……”
“別人專業課都背過六七輪了……”
“今年題型不會來個創新無極限吧……”
“考不上咋辦……”
各種焦慮迷茫的因子總在不定時作祟,惹得人心神不寧,復習效率頗低。
再到后面,聽了某學姐的直播,心緒才慢慢穩了下來。記得當時學姐就是用“自由在高處”里的那句語錄來勉勵我們的。
慌張沒有用,既然選擇嘗試這條路,就做好該做的,把握住當下,當過程結束時,或許你會驚覺自己已經進步不少呢。
每年的考研大軍千千萬,錄取的名額只有那么多,一比六或是一比十的PK率,只有實力上去了,才有可能拿到那珍稀的名額。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其實也是在變相強調“強者”的生存法則。
強大意味著你能到達一個他人難以輕易企及的高度,這是將成為你“站的高看的遠”的階梯。
當我們視野開闊、格局提升后,人生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
考研結束后,我開始著手準備求職事宜,因為擬從事互聯網廣告這方面的工作,所投簡歷大多是傳媒廣告公司這一類的。
在面試時有被問及新媒體廣告的相關問題,而自己憑借寫考研期間的理論儲備還有平時的案例積累,也能夠游刃有余地表達些個人見解。
事后我就在想,如果沒有之前的積累和思考,面試肯定會黃,工作也就溜之大吉咯。
在我看來,自由還有另外一層涵義。除了不收干涉自由表達和行動,自由還意味著更多的選擇性。換句話說,就是當你站在高處后,你開始具備了選擇取舍的資格。
就像高考,分數高的挑學校,分數低的被挑剔。也像職場,能力強的選公司,能力弱的隨時處于篩選被淘汰的狀態。
03
最后一層面的自由,關乎人生的熱度和意義。
你需尋得你所愛。
這是《自由在高處》中熊培云引用喬布斯的一句話。
熊說自己除了寫作和思考,人生并無其他激情。聽著像是挺狹隘的人生期待,但事實上,保持對生活的敏感,且通過寫作的方式表達觀點、傳遞力量,是大多數人不屑做的事。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嘛。國人通病。
再者,我們也并不是都有這個精力和能力去管那么多。因此,釋放放小抱負,把焦點放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也并非不可。找到熱愛的事物,獨立去耕耘、表達和學習,未嘗不是一種自由。
這段時間,想了很多,主要是思考工作之后要如何走好今后的路。
得出的路線輪廓大概是,在喜歡的崗位上好好工作,學習學習經驗,掙錢養好自己,并在能力范圍之內對家人好點; 關注行業動態,積極表達發言,爭取成為這個領域的kol; 再就是在興趣愛好上,系統學學攝影和配音。
把熱愛的變成生活,把記錄變成習慣,保持對生活的熱情。
是我對自由的通俗化理解。
最后,也愿你能找到自己所愛,不論是人是事還是物,同時,在紛雜塵世間,保持獨立不受束縛的思想。
PS:哈羅,我是丸丸笑,非專業書影評人,半吊子廣告狗~
個人公眾號:功夫文案。喜歡文案的小伙伴兒可以來撩玩哦⊙?⊙!
如果喜歡我的文字,留顆?再走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