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br>
【譯文】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愛好仁德的人,也沒有見過厭惡不仁的人。愛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厭惡不仁的人,在實行仁德的時候,不讓不仁德的人影響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實行仁德上嗎?我還沒有看見力量不夠的。這種人可能還是有的,但我沒見過?!?
【論語別裁】
他說我沒有看過一個真正喜歡仁的人,討厭那個不仁的人,看不起那個不仁的人。一個愛好“仁”道而有道德的人,當然他的修養幾乎無人可以比擬,實在很難得;可是,他如果討厭不仁的人,看不起不仁的人,那么他還不能說是個仁者。一個仁者,看到一個不仁者,應該是同情他、憐憫他,想辦法怎樣把他改變過來,這是真正仁者的用心。我們講道德,別人不講道德,我們就非常討厭他,那么我們是同樣以“不仁”的心理對付人家,我們這個仁還是不究竟。這是孔子講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的寫照。仁是很難的修養,人本來有愛人之心。仁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但幾乎沒有人能在一天當中,用心處世,完全合于仁道。假使有,他仁的修養必然很高超。只要立志,沒有說因力量小而達不到仁的境界。也許有力量不足而達不到的,但我從來沒有看到這種情形。
【感悟】
仁的修行要內外一致,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不能厚此薄彼,對于不好的人,更應該感化他,改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