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普洱制作流程
第一步為鮮葉采摘
按采茶的季節可分為春茶、夏茶又稱雨水茶、秋茶又稱谷花茶。春茶、秋茶茶質最優,夏茶最次。茶只采摘嫩的部分,按等級可分為,一芽一葉、一芽兩葉和一芽三葉的,老葉是無法用的。
采茶的時間很關鍵,太早上山采茶,鮮葉會有露水,苦與澀的比例會較重,含水量也會增高,茶香就明顯不揚,早上9點至下午3點是最好的采茶時間,經陽光照射后的鮮葉吸收了晨露,香揚、滋味甘醇。
采茶時,不可太嫩或太老,一芽二葉慢慢采,采5-6芽即放入茶袋,以免握于手中的嫩芽過多而導致嫩芽折傷,阻斷走水。
第二步為鮮葉攤晾(走水)
茶青采下來后,應盡快攤開,避免采摘的鮮葉長時間放置在背籮和袋內,導致鮮葉透氣不好,被擠壓、悶到,發熱紅變,影響品質。這個過程稱為萎凋,為了下個工序的殺青作準備。 萎凋過程水份的消失必須透過葉脈有秩序的從葉子邊緣或氣孔蒸發出來,每部分的細胞都必須消失一部分的水份,只有這樣,才能產生發酵作用。
第三步進入正式的鐵鍋炒殺青
傳統古法為手工鐵鍋翻炒法,布朗族長久以來一直遵從傳統古法殺青,這樣能使茶葉失水均勻,依鮮葉的鮮嫩程度及含水量,合理控制殺青的溫度及時間,殺青溫度不宜太高或太低,時間要適度,時間過短失水不夠,時間過長失水過度,殺死鮮葉。
第四步為揉捻
傳統古法為手工揉捻,目的在于破壞茶葉葉表組織,茶汁浸出,使片狀鮮葉揉捻成條索狀。揉捻需視鮮葉老嫩程度不同而調整輕重與時間,嫩葉要輕,老葉較重,揉捻須適宜。 葉子在揉捻作用下,組織細胞膜結構收到破壞,透性增大,使多酚類物質與氧化酶充分接觸,在酶促作用下產生氧化聚合作用,同時更利于溶解于熱水中。
第五步為日光曬干
揉捻完成后,把鮮葉均勻攤放在竹笳籬或曬青埕上攤曬。利用太陽光的照射熱能和吹風萎凋,蒸發鮮葉的大部分水份,不宜過度曬燥。此工序是曬青茶的主要名稱來源。曬青時,要視茶葉干燥程度適宜翻動,翻太少次茶菁會干燥不均勻,翻太多次茶面的毫毛會松脫掉。
陽光曬干的茶葉有特殊的太陽味道和香氣,這也是普洱茶后期越陳越香的重要基礎。
曬青一般為一次完成,但少數含水量多、肥壯、葉色濃綠、青草味重的鮮葉,也可采用兩次輕曬青,先輕曬后,經涼青20-30分鐘,葉內水份重新分布均勻,再行二次曬青,這樣失水率高,萎凋均勻。
第六步為毛茶篩撿
曬干的鮮葉,就是曬青毛料,比較脆,易損壞,需小心翼翼的撿黃葉去茶梗,切莫弄折損壞茶菁。優質的茶葉必須要經過人工的篩選,這也是精制茶品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程序。
第七步為加工壓餅
日常飲用的云南七子餅茶,又稱圓茶,是將茶葉加工緊壓成圓餅形,每7塊包裝為1筒,故此得名。布朗族用以緊壓茶品的器具為石制模具,簡稱石模。石模有不同的形狀與重量規格,使用應不同的需求選擇,壓制后餅型較古樸而圓潤。
第八步為陰干
通常石模壓制的餅茶緊壓度較為勻稱,不若鐵模般緊壓及中心點與邊緣緊壓度不同。因緊壓程度較松,石模緊壓制做的茶品相對陳化速度較快些。最要注意的是干燥不透,容易導致茶品發生霉變,所以這一步看似簡單其實內含著更多的精細化工藝在里面。
第九步也就是最后一步成品包裝
好的茶品必須有好的原料、好的工藝、好的貯藏。所以包裝的環節也極為重要。布朗族傳承傳統古法工藝,整裝于倉時均選用上選筍殼和竹線捆綁,且竹筍透氣隔異味,有利于茶品后期存放。
? ? ? ? ? ? ? ? ? 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區別
普洱茶有生熟之分,各有短長,普洱茶的大體制作工序是這樣的:鮮采茶葉經殺青、掇捻、干燥后,即成毛青(滇青),此時的茶韻濃烈霸道,一般人是喝不慣的。隨著毛青茶的加工不同,普洱茶自此分為生茶、熟茶兩大系(也有互相拼配的半生熟茶。生茶是指毛茶不經過“渥堆”,而完全依自然轉化而成,這是歷史上的傳統制法。生茶自然轉熟的進程相當緩慢,視保存環境條件,至少需要近十年以上,時間越長,茶體內的多酚類化合物的酶性和非酶性氧化越完全,其陳香益發醇和穩健,但韻致活潑生動,這種活力即為茶人所稱道的“茶氣”。熟茶是指毛茶經過“渥堆”這項工序,通過濕熟作用,以人工方式速成發酵,促進多酚類化合物非酶性自動氧化,轉化茶葉內含物質,減除苦澀味,使滋味變醇,消除青臭氣,縮短其陳化階段,可提早飲用。這是1973年起昆明茶廠首先借鑒黑茶工藝,而發展出的技術,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對“渥堆”的相關研究,在1985年還獲得云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 ? ? ? ? ? ? ? ? ? ? ? ? 普洱茶鑒別
? ? ? ? 用古茶樹原料制作出的普洱茶,世所罕有,具有養胃、消食、降三高的功效。一餅加工工藝合格的茶,還可以陪你一起慢慢變老,久而彌香、越陳越好。
? ? ? ? 現在市場百分之九十九的茶卻不能真正做到越存越香。普洱茶大勢之下,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有很多不好的東西、甚至根本不是普洱茶的原料摻雜其中。當原料和工藝不對時,存茶就毫無意義。
1.觀其形
即干看,①看茶葉條形是否完整,清晰②看茶面色澤和凈度(是否油亮有光澤,午斑點)
2.聞其味
分為冷聞和熱聞,好茶滋味醇正,沒有雜,異味,無霉味,可采取冷嗅和熱嗅的方法鑒別,優質的陳香顯露,熱嗅香氣顯著濃郁且醇正,冷嗅香氣悠長,有一種甜爽的味道。
質次則香氣低,有酸,餿味夾雜,鐵銹水或其他雜味,有霉味為過濕普洱。
3.開其湯
即濕看,開湯審評,好茶香醇味美,經久耐泡,湯色晶瑩透亮,若湯色渾濁,漆黑如墨則非好茶。
新的青餅湯色呈黃色,黃綠,橙黃,隨時間延長,湯色由黃綠轉橙色,橙色轉栗色(湯色不可作為考較年限的指標,但可作為有無陳化的指標)在濕度過大的環境中,一年,兩年湯色也會轉紅,故不可以湯色紅黃判斷新舊
4.品其味
需具備香,醇,濃,厚,甜,滑,氣韻(只對老茶而言)
新茶強調“勁道”以及“活”生餅講活性,活性和氣韻是看生茶的標準
熟茶要求醇,厚,濃,甜,滑,耐泡,熟茶強調甜,滑,醇,厚
5.見其底
即看葉底,好茶葉底自然披張,色澤自然
青餅顏色為青色,黃色,有點偏青,偏黃,偏紅,不可偏黑。偏黑說明茶嚴重碳化,好的青餅葉底有彈性,柔軟,有活力,若葉底花雜,有軟,硬,爛出現不一致屬碳化,過度氧化。
熟茶葉底為褐紅,有些是褐紅偏黃,也是柔軟有彈性,無腐爛葉,無硬葉,熟茶葉底發硬是渥堆時燒堆,儲存時濕氣過重也會碳化,類似這種茶為人為加濕陳化,此類茶主要看滋味上能否充分保有濃厚,濃郁,經泡,能不能保證香高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