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囈人,賣夢為生。
如此喜歡這句話是因為張悅然,學生時代她的文字給我很大的影響,文藝細膩,隱有反抗和倔強。那么今天借題發揮,我想聊聊做夢那點事兒。
也記不得是什么時候開始對于夢很感興趣,可能每天都會做夢,于我來說,夢已是生命的一部分,值得我一再琢磨和思考。心理學、精神分析、催眠,這些感興趣的字眼都和夢有關聯,我便把它視為一個可供閑暇思考的有趣話題,樂此不疲。
接觸教育心理學的過程中,我閱讀的資料越來越跑偏,好奇的范疇也越來越大,這才接觸到了與夢境有關的著作,就是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此前關于夢的文字,大概只是略翻過《周公解夢》。
在《夢的解析》中,夢和潛意識第一次有了聯系,也就是我們如今最普遍接受的觀點:夢是人潛意識的反應,是大腦的非理性活動。也可以說,夢是人內心深處的某種愿望。弗洛伊德認為,夢不是偶然形成的聯想,而是壓抑的欲望(潛意識的情欲偽裝的滿足)。它可能表現對心理治療有重要意義的情緒的來源,包含導致某種心理的原因。所以,夢是通往潛意識的橋梁。
基于目前人類對于大腦研究的局限性,夢始終是具有神秘色彩的世界,對于夢的執迷和研究也幾乎類似于某種信仰。因為它的未知和神秘,人們一再嘗試用夢境來解釋現實生活中無法理解的現象或者用以釋懷無法接受的事實,比如逝去親友的托夢。從小到大,在我生活的縣城里,我聽過很多有關托夢的傳奇故事,自己也夢見過已故的親人,但是始終無法明白,靈魂來到夢里究竟是他們在思念我還是我在思念他們。
托夢的傳說與弗洛伊德的理論相悖,他的觀點是夢是人潛意識的主動表達,而托夢則是主觀意識被動的接受,夢只是兩個世界的通訊工具。無論是著書立說,還是民間傳言,我都愿意嘗試去接受看看,無論怎么想,都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曾經參加過一場有關夢境分析的頭腦風暴聊天會,有意思的是可以遇到很多同樣對夢境充滿好奇想法的人,讓人腦洞大開。活動中認識了永遠對夢境記憶猶新的妹子,有嘗試把夢境和藝術相結合的男孩兒,通過聊天迸發了質疑夢和現實本末順序的新的想法,也激發了我對于夢的表達的大膽的揣測。
如果說,夢只是人睡眠時的一種心理活動,夢中的心理活動和人清醒時的心理活動一樣都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舉個例子就會很好理解,我們在夢中所見的人和事物都是源于現實生活中的原型,現有的夢境理論多是從這些事物背后所折射的心理訴求來分析。
《夢的解析》有一種觀點是,夢中大多數的象征,事實上都是性的象征,關于男性生殖器的象征,可以是各種豎長條形的東西,比如樹干,雨傘或者有穿透性的東西如匕首,武器,而女性則通常以空間性和容納性的事物為象征,比如瓶罐,箱子和櫥柜等。
無論佛洛依德的夢與性本能的理論如今或者將來能否站得住腳,終歸還是人現實生活中客觀事物的在夢中的反映和投射。我的虛妄大膽的揣測是,或許受限于人類大腦的開發和使用,真實世界的本相并不是我們雙眼所視夢里所見,我們的認知還太過簡單和基礎。
夢應該是和本相世界聯系的線索,我們所不能理解的夢境中的邏輯語言,或許才是存在的本質。這種我們無法理解的邏輯,比如我們夢見小學同學和中學同學還有現在的同事一起坐在大學的教室里上課;明明是第一視角的自己,不知道為什么又跳出故事,成為旁觀者和配角……這些混沌除了用潛意識混亂,大腦的非理性思考來解釋之外,我倒覺得,夢境更有可能用這種邏輯方式來暗示,它正是平行宇宙的連結點。
這個想法我曾在一次游戲性的活動中提出過,但回頭認真思索過后覺得貌似還有的琢磨。
有學者描述平行宇宙時用了這樣的比喻,它們可能處于同一空間體系,但時間體系不同,就好像同在一條鐵路線上疾馳的先后兩列火車;它們有可能處于同一時間體系,但空間體系不同,就好像同時行駛在立交橋上下兩層通道中的小汽車。(《探索發現·不明現象大揭秘》)
因為平行宇宙的時空交錯,反映在夢境中就會產生邏輯混亂,當然我之前有說過,這種“混亂”也有可能是因為人腦認知的局限性,就好比螞蟻看我們,它們的世界觀和人類絕對大相徑庭,它們永遠無法理解人類行為和思維的邏輯。
再談到清明夢,也叫清醒夢。在清醒夢的狀態下,做夢者可以在夢中擁有清醒時候的思考和記憶能力,部份的人甚至可以使自己的夢境中的感覺真實得跟現實世界并無二樣,但卻知道自己身處夢中。(Frederick Van Eeden,1913)
做這種夢爽在,你可以適當操作自己的夢境,體驗夢想成真的快感。記得有一本書專門用來訓練做清醒夢的方法,過程類似于冥想和自我催眠。為什么人類會如此執著于對夢的駕馭和操控?我想最基本的需求是完成人的情感愿望,比如重逢逝去的親人,獲得不可能的情感體驗,實現飛行的夢想等。科學家和研究者則通過研究清醒夢試圖對于人類大腦活動進一步窺探和實驗。
關于夢境的分析,除了在實驗室里的很多不為人知的進展之外,更多大膽有趣的設想則是通過影視表達公之于眾,在這里首推今敏的《盜夢偵探》(《紅辣椒》),影片改編自筒井康隆的封筆之作《夢偵探》,講述美女醫師千葉敦子在一家精神醫學研究所工作,與天才科學家時田浩作一起發明了一種能監測患者夢境并改變患者夢境的儀器“DC MINI”從而引發的故事。(Mtime時光網)
該電影就是基于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的心理學概念,以夢為背景,用意象隱喻現代生活,反思自身民族意識形態問題的佳作。乍一看那些夢中世界的“混亂”正是另一種秩序的體現,或者我們所說因果效應的既視感,現實符號的極度夸大則用來影射人物內心,導演用一種極度物質的方式來表現物質本身,想富有的就變成招財貓,想漂亮的就變成化妝盒,這種荒誕的表現手法讓人拍案叫絕。這部電影至少三刷,才能看出更多更深刻的含義,值得推薦。
《盜夢空間》由于其商業性質和市場目的,其深度無法和《盜夢偵探》相比,但通過精彩懸疑的情節設置以及嚴謹的邏輯表述,能夠為更多人打開認識夢境的另一重大門,是它的成功之處。
它的多重夢境嵌套和多人夢境聯結是最讓我興奮的地方,我曾大張旗鼓地琢磨過一部關于夢境的長篇小說的架構,這兩點竟能與理論界如此貼近讓我很激動,但讓人氣餒的事,由于個人準備和積淀不足,遲遲不敢動筆,目前還只敢停留在幻想階段,由于自己不太能駕馭長篇寫作,之后可以考慮從小的角度切入做短篇試試。
好吧,這些就是我對于夢境分析的一點誑語和拙見,就如同想法也會受限于語言表達的局限,不知所云。能堅持看到最后的都是真愛粉,非常感謝你投入的時間和閱讀的誠意,如果我的文字能讓你生發興趣,那便是我最開心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