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分享一部剛看到的意大利電影。
《Scusate se sisto》
豆瓣的翻譯叫做《人艱不拆》,我去問了一下我的意大利朋友,他是這樣跟我解釋的:
其實是一個非常俗套的片子,女主一貫的女強人作風卻在工作上屢屢受挫,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在意大利女人工作是一件不太尋常的事兒。男主雄性荷爾蒙爆炸但卻是一個同性戀,無法面對自己婚前的兒子的同時又陰差陽錯的成為了女主的“冒牌男友”。
兩個人都在傳統的環境下擁有著新銳的身份。無論是充滿斗志的女強人,還是深處柜中的同性戀,似乎都是這個時代的熱門話題。
老實講,我們活在一個非常爛的世界。
我們在推動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同時也發明了很多人類獨有的煩惱。種族歧視,地域攻擊,沙文主義,性別不平等,雙重標準....在地球上的已知生物中,我們把這些問題發揮得淋漓盡致。
這個世界糟透了,對嗎?
可是即便如此,我們依然還在負隅頑抗,努力地生存,生活。不是因為我們的適應性強,而是因為還有很多更美好的事。
我曾在生活中的不同階段,對「我為什么要活著」這個終極哲學式的問題,發起了無數次的疑問。
18歲以前,我堅信「活著就是為了體驗一切」。我覺得人的一輩子太短太短,有那么多的新鮮事值得你去嘗試,如果不一件一件的經歷,那人生真的太遺憾了。年少輕狂的我覺得人總會把想做的事都做完的,只要每一次都熱情以待,總會得到好的結果。
可是大學四年上著上著,就想明白了一件事:人是永遠不可能體驗完所有事的。就如同你得到了伴侶的長情,就會失去單身的自由一樣,每件事都有不同的結果和不同的體驗。而有的事即使對你來說充滿未知和神秘,你卻依然不愿意去做,那就是你的底線。
后來我開始旅行。一個人去了成都,一個人去了鳳凰。一個人旅行的時候非常利于思考,我再一次對這個哲學議題發起了挑戰。
那一年,我覺得「活著就是為了享受當下」。在成都可以吃火鍋吃到一半就瘋狂跑廁所,但是回來仍然含淚嗷嗷吃。在鳳凰可以拖著嚴重的腳癌爬沒有階梯的山,就為了看一眼沒曾見過的祖國山巒。我發現孤獨是最好的解藥,也是最毒的毒藥。形單影只的時候會覺得活著真好,也會覺得活著真累。
但與此同時,這些經歷也讓我覺得我是真真切切的活著。我有高興的時刻,也有困苦的時刻。這讓我變得復雜,也變得更有人味兒。與其在面對事件的發生時表現的一無所措,不如學著去享受當下,無論是難過還是幸福。
再后來,我發現旅行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我喜歡去小眾的地方,沒有人的地方,起初我以為我是追求新鮮,追求出位,后來才明白,我更希望能夠在沒有人認識我的地方去探索自己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于是我在波蘭去脫衣舞俱樂部消費,在意大利跟陌生人喝酒聊天,在荷蘭尋找同性戀酒吧,在塔吉克斯坦不停地刷Tinder。人真是一種奇怪的動物。面對你的親朋好友,反而遮遮掩掩,可是在陌生人面前卻能敞開心胸放肆的說一切。
一次兩次的旅行不會帶來什么改變,可多經歷幾次之后,突然發現「活著就是為了弄明白自己是誰」。
也許是我們人太多了,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教育要做一個「乖孩子」、「守紀律的人」。我基本上算是嚴格按照老師家長的教誨活了18年,卻在上大學之后一點一點顛覆了。
這些守紀律的人,也太無聊了。
我們按部就班的上小學,中學。老師會告訴你上了大學你想干嘛就干嘛。可是到了大學,卻發現大家仍然在按部就班的考研,找工作,沒幾個人會逃離這個羅生門。
畢業之前,我能記住每個朋友都有哪些好玩的故事,有趣的特點。可是過了幾年,可能他們在我腦海中的印象就會變成「XX銀行的」、「XX公司的」、「干HR的」、「干新媒體的」。
這太不酷了。可是我也跳不出去。
這時候看到這個意大利片子,我心懷感恩。可是這個中文譯名,我不認同。
片中的演員,都飾演著與環境格格不入的怪奇身份。無論是對女性吸引力滿分的同性戀,還是工作能力爆表的女強人,都是這個社會下不被完全接納的人。如果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被教育「你不要做那個出頭的人」,可是片子里的人告訴我們的卻是: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獨一無二的特質,是任何事情都無法磨滅的生命印記。與其在社會和周圍人的壓力下不斷磨掉自己的棱角,不如用這句話甩給那些隨便judge你的人。
為什么女人就應該在家相夫教子?為什么男人就應該頂天立地?為什么人長大了就要工作?為什么到了30歲不結婚就是不孝?
為什么出去玩如果不去某某景點就算沒來過?為什么大家聚會你不想去的時候就不能直接拒絕?為什么女孩子抽煙喝酒就是不好的?為什么從來沒有人給那些愛管閑事的人一個大嘴巴?
小心翼翼的活著,不給別人帶來麻煩,是禮貌。可是如果為了這點基本禮儀而放棄了自己的性格,那就有點太可悲了。
希望每一個還覺得自己「與眾不同」的人,都能去看看這部電影。也希望每一個看完這部電影的人,能夠在面對流言蜚語的時候,可以牛逼哄哄的說一句: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