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題,每個人都會遇到同樣的情景——行動失敗。但是今天我從易仁永澄老師那兒學到了:不要陷入自責,因為目標沒完成,也許你會有更大的收獲啊!(這個收獲是什么?下面我會說到。)
2,陷入自責的情緒于事無補,反而損害身心,給我們“較低的自我評價”。而且自責本質上是一種“贖罪”——我已經這么難過了,那這次就算了吧。
3,我們總是希望(其實是奢望)付出之后馬上就有回報,否則我們就覺得失敗了——所以我們才會過于關注眼前的“成功”,而不是未來的“成長”。殊不知“成功”只是某一瞬間的狀態,成長才是人生的主線。
4,陷入自卑情緒,只會阻止我們思考“失敗”的原因。只有從情緒中跳出來,你才會發現——無法完成計劃,其實僅僅是因為我們的“前提假設”出錯,而不是我們的能力問題。
5,比如:我以為寫文章只要花1個小時呢…我還以為我可以不受任何打擾地完成計劃呢…我甚至以為自己絕不會開小差、不會陷入消極情緒呢…你看,這些都是我們忽略掉、但潛意識里存在的“假設”,不是嗎?
6,所以,如果目標沒有完成,我們的收獲不是“失敗”,而是反饋。我們通過這次反饋告訴自己——我的哪個“前提假設”是根本錯誤的?下次我應該如何設置一個更加接近真實的“好的假設”?(比如,我要為每天留一個小時應付意外情況。)
7,總結:目標 -(前提假設)- 行動 - 結果。每次“失敗”帶給我們的最大價值是——它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被隱藏起來的那個“前提假設”,幫助我們通過一次次的反饋得到更符合實際的解決方案。所以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沉溺在“失敗”的情緒中無法自拔,并且因此錯失進步的良機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