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去見了一位我很佩服的朋友,原本是我的同事,共事幾年,如果一直在公司做下去,升職加薪是必然的事。
在所有人都看好她時,她做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決定,辭職考研。
經過近半年的準備,她如愿考進了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在交流中,她沒有達成心愿的滿足,反而有一種焦慮:擔心不能如期完成學習任務,擔心自己的求學給家里帶來的經濟壓力,擔心畢業后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懷疑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
原來我所羨慕的人也會焦慮。
“如果生活給你一重拳,先別急著焦慮;也許拳頭打開,是滿手的糖果呢?”
這句話來自塔瑪?瓊斯基的《內在成長:心智成熟的四個思維習慣》一書。
當我們面對焦慮時,有多少時刻能夠冷靜下來,去客觀看待這件事物呢?
想到年初我定下的寫作的這件事,如果不去做,我也不知道能堅持這么久。
寫作前我一直很焦慮,可生活習慣卻又不受控制地喜歡逛淘寶,刷抖音,可短暫的逃避性快樂之后,又陷入空虛和焦慮。擔心一直這樣下去,人生會廢了。
于是想到了寫作這回事,通過他人的評價,寫作是件能認識自己,并認識世界的一件事,那時就決定開始寫作吧。
可對于長期散慣的人,如果要堅持下來一件事,其實還是蠻難的。想到以后我可能要堅持幾十年,頭皮都發麻,也怕到時完成不了,給自己打了重重的一巴掌。
最終迫切希望改變的我決定先行動起來,擔心不能堅持,那就找些關于堅持的書籍或案例來看,給自己制定一個能較輕松完成的小目標。
當每天的小目標能夠完成后,自信心就提高了,隨即更有動力去完成。不知不覺5個月的時間我竟然寫了115篇文章,讀了32本書。
這很像《內在成長》中提到的“內觀思維,修煉自身”。
焦慮的來源主要來自于自身的不確定性,外界的那個環境始終是存在的。
有時碰到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劣勢環境中,先不要忙于去抗爭,而是分析這個環境是如何產生的,我們通過怎樣的改變才能讓劣勢轉化為優勢,或者減少負面效果。
“為避免不經意地讓自己因為預期不符現實而陷入嚴重的失望,你必須學著去找出能動的部分:你自己。與其和現實爭辯,不如有點彈性,改變你的期望?!?/p>
這并不是讓我們無條件的退縮,而是要找到掂掂腳就能夠到的目標,與其一步到位,倒不如循序漸進。
焦慮是情緒的一種,有時我們的焦慮來得莫名其妙,因此要學會“深度思考,了解本質”。
曾看過一個段子,有一對夫妻,妻子總覺得丈夫不夠愛他,早上出門不再吻別,聊天時漫不經心,晚上睡覺也不再擁抱她,妻子因此一直處在焦慮中,可丈夫的腦中就一個畫面“國足竟然又輸了?!?/p>
如果妻子能將想法跟丈夫做個溝通,而不是自己瞎想,也就不會浪費那么幾天的精力和情緒了。
焦慮的產生原因有很多,比如跟別人比較,不自信,沒有達到預期等,因此對每個焦慮產生的原因要“理性分析,從容應對”。
別人比我好,如果是物質上的,那就自己盡力去提升收入,購買能力范圍內最好的最適合自己的。別人的面包也許在你口中并不可口。如果是能力上的,那就多觀察觀察別人的優點,如果能學到一二,自己也會有很大的進步。
不自信的來源往往是只關注自己的缺點,總是拿自己的劣勢跟別人的優勢比,因此對自己更客觀看待,相信每個人都有閃光點,保持幾個無足輕重的小缺點倒也不失可愛。
沒有達到預期,就想想是否目標過高。王健林的“賺一個億的小目標”可不是常人所能達到的,但賺個幾萬,幾十萬還是可以的。有時我們也需要與自己和解,生活已如此艱難,何必這么為難自己呢?
自己內在的焦慮可以由自己控制,可外在焦慮不是我們所能改變的,所以我們要有同理心,學會接納世界的多樣性。
“戒除焦慮意味著我們要去期待會出現這些感受,并接受它們。另外還有更深遠的意義。戒除焦慮,不是要你馬上阻止以每小時百公里速度朝你飛奔過來的感覺,而是要改變你和這些想法之間的關系,并了解你不需要受制于它們。它們只是一個你心里涌現的想法,你可以擺脫它們。我們有選擇,可以不用跳進去一起攪和,被它們牽著鼻子繞遠路。我們可以讓它們就這樣子過去?!?/p>
焦慮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碰到它時就繳械投降,破罐破摔,其實它一直在我們身邊,當學會與它做朋友時,那時我們就真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