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隨筆集》讀書筆記:第6頁
“藏身處難以計數,而能使你獲救的只有一處,但獲救的可能性又像藏身處一樣地多。
目標確有一個,道路卻無一條;我們謂之路者,乃躊躇也。
《卡夫卡隨筆集》讀書筆記:第7頁
“ 自我控制不是我所追求的目標。自我控制意味著:要在我的精神存在之無窮放射中任意找一處進行活動。如果不得不在我的周圍畫上這么一些圈圈,那么最佳辦法莫過于:瞪大眼晴一心看著這巨大的組合體,什也不做。觀看相反使我的力量得到增強,我帶著這種增強了的力量回家就是。 ”
《卡夫卡隨筆集》讀書筆記:第10頁
他們可以選擇,是成為國王還是成為國王們的信使。出于孩子的天性,他們全要當信使。所以世上盡是信使,他們匆匆趕路,穿越世界,互相叫喊,由于不存在國王,他們叫喊的都是些已經失去意義的消息。
《卡夫卡隨筆集》讀書筆記:第11頁
“ 人若沒有對某種不可摧毀的東西的持續不斷的信仰,便不能活下去,而無論這種不可摧毀的東西,還是這種信仰都可能是長期潛伏著的。這種潛伏的表達方式之一便是相信一個自己的上帝。 ”
《卡夫卡隨筆集》讀書筆記:第15頁
“ 他追逐著事實,猶如一個初學滑冰者那樣,而且他無論什么地方都滑,包括禁止滑冰的地方。 ”
《卡夫卡隨筆集》讀書筆記:第15頁
理論上存在一種完美的幸福的可能性:相信心中的不可摧毀性,但不去追求它。
《卡夫卡隨筆集》讀書筆記:第16頁
“ 他猛吃著從他自己桌上扔下的殘食,這樣他雖然然有一陣子肚子比誰都飽,卻耽誤了吃桌子上的東西:于是后來就再也沒有殘食被扔下來了。 ”
感覺有些像經典閱讀和碎片閱讀的關系,如果總是讀不費力的作品,有一天連閱讀碎片的能力也會消失。
《卡夫卡隨筆集》讀書筆記:第17頁
與人的交往誘使人進行自我觀察。
《卡夫卡隨筆集》讀書筆記:第17頁
精神只有不再作為支撐的時候,它才會自由。
《卡夫卡隨筆集》讀書筆記:第22頁
“ 生命開端的兩個任務:不斷縮小你的圈子和再三檢査你自己是否躲在你的圈子之外的什么地方。 ”
“ 生的快樂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我們向更高生活境界上升前的恐懼;生的痛苦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那種恐懼引起的我們的自我折磨。 ”
《卡夫卡隨筆集》讀書筆記:第25頁
“謙卑給予每個人——包括孤獨地絕望著的人——以最堅固的人際關系,而且立即生效,當然唯一的前提是,謙卑必須是徹底而持久的。謙卑之所以能夠這樣,是因為它是真正的祈禱語言,同時是崇拜和最牢固的聯系。人際關系是祈禱關系,與自己的關系是進取關系;從祈禱中汲取進取的力量。 ”
誰也無法和一個總是高傲的人相處,人們總是更愿意和那些那些善于傾聽,以及稍微比自己弱的人相處。這大概也是一種隱藏的神性需要,需要被崇拜從而獲取某種力量。提升自己的某種動力,就是成為更多人的「神」。
《卡夫卡隨筆集》讀書筆記:第26頁
“不能說我們缺乏信仰。單是我們的生活這一簡單的事實在其信仰價值方面就是取之不竭的。”——“這里面有一種信仰價值嗎?人們總不能不生活。”“恰恰在這“總不能”中存在著信仰的瘋狂力量;在這一否定中這種力量獲得了形象。” 你沒有走出屋子的必要。你就坐在你的桌旁傾聽吧。甚至傾聽也不必,僅僅等待著就行了。甚至等待也不必,保持完全的安靜和孤獨好了。這世界將會在你面前自愿現出原形,不會是別的,它將如醉如癡地在你面前飄動。 ”
生活本身就是一種信仰,生命也是同樣。使用中國式的表達就是好死不如賴活著,頹廢本身也隱藏著生命最原始粗狂的力量。那些沒有某種信仰卻活著的人都能更加看清這種原始的信仰吧,撥開理想、欲望等等的面紗,直面本來的面目。
另外我覺得卡夫卡和佩索阿在孤獨方面有一些相似,《徨然錄》中有一段相似的描述:
「真正的聰明人,都能夠從他自己的躺椅里欣賞整個世界的壯景,無需同任何人說話,無須了解任何閱讀的方法,他僅僅需要知道如何運用自己的五種感官,還有一顆靈魂里純真的悲哀。」
《卡夫卡隨筆集》讀書筆記:第30頁
“ 我愛她,但不能跟她說話,我窺伺著她,以便不與她相遇。 ”
這就是暗戀一個人的感覺吧。
《卡夫卡隨筆集》讀書筆記:第62頁
“ 我磨快了鐮刀,開始割起來。只見一片黑壓壓的東西在我面前紛紛倒下,我從它們中間走過去,不知道那是什么。村子里有警告的喊聲傳來,可我把它當成了鼓勵的喊叫聲,因此仍然向前走去。活干完了我走到一座小木橋邊,把鐮刀交給了等在那兒的一個男子,他一只手伸出來接過鐮刀,另一只手像對一個孩子那樣摸了一下我的臉。走到橋中間,我開始懷疑起來,我走的路到底對不對,于是我對著昏暗的的天色大聲喊叫,但沒有任何人回答我。我便走回到岸邊來想向那個男子打聽,可是他已經不在那兒了。 ”
像一個夢境,很有畫面感,隱喻著什么。
這讓我想起多年前有人描述過一部短片,是關于火車的隱喻:
「一個意大利偷越國境的人,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他看見一個老者坐在一棵大樹下,就上前詢問。老者只是在那里唱歌,并不理睬他,這時影片出現一輛火車,呼嘯著從男子身邊經過,男子似乎受到指引,越過鐵軌,來到一個村莊。進而愛上了村里的一個姑娘,兩人結婚生子。幾年后的有一天他們一家人開車外出,在荒郊車子壞了。男子懊喪的下車,突然他聽見很熟悉的老者的歌聲從遠方傳來。他隨著歌聲,越過鐵軌,竟又來到最開始來的地方。老者還是在樹下唱歌。老者看見男子回來了,終于開口說了:孩子我知道你會回來的。男子最終虔誠的跪倒在老人腳下。這時影片又再一次出現了火車,從男子身邊經過,開向遠方。」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卡夫卡的描述,一切都是虛無,才不會坍塌。
另外有人仿照卡夫卡的風格也寫過類似隱喻性質的故事,最初在豆瓣經典短篇閱讀小組看到過,幾乎可以亂真:
掉到井里的人
我經過路邊一口井時,正是傍晚時分。我俯身往里看了一眼,卻驚奇地發現里面竟然有一個人!因為下面的光線實在太暗,我無法看清楚他的臉,但憑感覺他應該是一個年輕的小伙子。為了使自己不至于沉下去,那個人幾乎整個身子地仰面躺在水面上,他的雙手也為了保持身體的平衡而像魚鰭一樣張開。
“怎么會這樣呢?在這么荒涼的地方居然還會有人,而且還呆在井里?”我這樣想。
相對于我的驚訝,井里的小伙子卻顯得相當平靜。這一點可以從水面自始至終都保持在一種平靜狀態、幾乎沒有什么波動可以看出來。仿佛他早就預料到有人會發現他,并且預料到了我們的驚訝。
“你怎么呆在井里呢?”我問道。
“我掉到里面的。”他說。
“掉到里面的?怎么掉的?”我問道。
“就像你這樣往里面看,一不小心就掉下來了。”他說。
這話使我不由地往后退了一小步,然后才問道:“那你為什么要往里看呢?是想看看有沒有水?”
“不,”他說,“你以為人會對井里面的水或別的什么東西感興趣?不,人只要是看見一口井,就會想往里面看——這就是原因,”
“那你為什么不呼救呢?”我問道。
“那沒用的。這個井的井口太小,聲音難以傳開,就算傳開了也是很微弱的。再說,這個地方太荒涼了,很少有人來這種地方,也許傳開了也沒人聽到。”他說。
“那你可以自己爬上來啊,我想這并不是完全做不到的——瞧,你那兒離井口這而也不算太高,我相信你能夠做到的。來吧,兄弟!”說完我把一只手伸向他,希望也能助他一臂之力。
“不,我不上來。”他說。
“為什么?”我問道。
“你想知道為什么?”他反問我。
“對,我想知道。”我把身子稍微移動了一下,以示誠懇。但我卻不小心碰到了井口的一塊小碎石,碎石掉了下去,剛好落在井里的人的臉上,于是他的臉部泛起了高低起伏的波紋,并且開始向四周擴散。直到波紋漫延到全身,他整個人就像人們通常大笑不止時那樣顫抖著…
“我明白了,原來你是我的倒影!你一直在瞞著我,你為什么要瞞著我?你……”
還沒等我說完,我的倒影從水中伸出一只手,把我也拉入井中……
當我淹沒在他支離破碎的身影中,當我置身于這樣一個狹窄的地方,我的心卻感到從未有過的平靜。
這時,剛好有一直鳥從狹窄的井口上方飛過。我希望,它能給我的親人和朋友捎個口信兒,我將在這里美美地睡上一覺,直到明天有什么東西把我吵醒。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2767479/
《卡夫卡隨筆集》讀書筆記:第71頁
“假如靠一代人勞動有望建成通天塔,那才值得付出努力,然而這是絕無可能的。可能的卻是下代人會憑著他們日漸完善的知識來否定上輩人的勞動成果,拆掉已建成部分,以便從頭開始。這樣的想法渙散了人心。通天塔被置于一邊,人們轉而關心修建勞動者的營地。每個同鄉同土的群體都想擁有最漂亮的住宅宅區,于是引引起紛爭,直至上升為流血沖突。”
記得大學一文青老師喜歡在課上講些電影、書之類的閑話,并當成固定節目。一次講起某部電影時提到了巴別塔的寓言,應該也就是通天塔,大概是人類想要建造直達天堂的塔,上帝為了破壞,只是讓人類互相聽不懂對方的語言就夠了,人們無法交流,也就無法合作,塔也就廢棄了。
卡夫卡似乎做出新的解釋,無關語言和交流,而是某種拖延癥,既然宏偉的目標此生無法完成,而且可能是無用功,人們也許不害怕辛苦,更多害怕徒勞,于是還不如及時行樂。
《卡夫卡隨筆集》讀書筆記:第73頁,鄰村
“ 我的祖父老說:“人生真是短得出奇,而今它在我的記憶中更是濃縮到這種程度:比如說我幾乎無法理解,一個年輕人如何能作出決定,騎馬跑趟鄰村,而毫不顧忌一一且不說可能發生不幸事故一一即便是正常平安的一生光陰對于這么一趟出游也是遠遠不夠的。” ”
白駒過隙大概如此,也有點像「差時癥」:
差時癥,一種出現在國內獨立制做動畫短片《李獻計歷險記》中的病癥,臨床表現為:①把一段短暫的時間,在感覺上漫長化。每秒都被延伸到無比漫長,好像永無盡頭;② 把一段極長的時間,在感官上短暫化。
《卡夫卡隨筆集》讀書筆記:第197頁,徒然的愛
我愛一個姑娘,她也愛我,可是我不得不離開她。為什么?
我不知道。那樣子,就仿佛她被一批手持武器的人團團圍住了似的。他們向外舉著長矛,不管我什么時候趨近過去,我都撞在長矛尖頭上,受到傷害,不得不退回。我吃了許多苦頭。
姑娘對此不負責任嗎?
我以為不負責任,或者說得確切些,我不知道。上述的比喻并不完整,我也被手持武器的人包圍著,他們向里舉著長矛,就是說,長矛是對著我的。每逢我向姑娘擠過去,我總是先被包圍著我的武士們的長矛纏住,這一關就通不過。也許我從來沒有到過圍住姑娘的武士們的跟前,萬一我去過的話,我也是已被我的那些長矛手刺得鮮血淋淋,失去知覺了。
姑娘保持獨身了嗎?
不,另外一個男人已經擠到她身邊,輕輕而易舉,未受阻撓。我過度疲勞,筋疲力盡,那樣漠不關心地在一旁看著,仿佛我就是空氣似地,他們的臉就在這空氣中互相貼住,初次接吻。 ”
最喜歡的一篇,有過類似經歷的人應該都懂。愛一個人之前,內心就有一群矛尖向內的武士,即使沖破了內心自卑和懷疑之類的阻撓,還有一群矛尖向外的武士。而另一些人,卻能輕松面對這些武士。
《卡夫卡隨筆集》讀書筆記:第223頁,內心獨白
“而他呢,這個單身漢從生命的中途開始便似乎出于自愿地只求越來越小的空間。一旦他死去,棺材對他正合適。 ”
《卡夫卡隨筆集》讀書筆記:第224頁,獨特性的悲劇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并有義務發揮其獨特性,但是他必須喜歡他的獨特性。就我所知,人們不管在學校還是在家里都在努力消除人的獨特性。
《卡夫卡隨筆集》讀書筆記:第225頁,獨特性的悲劇
“當我看到人們不相信我對讀書具有不可克服的欲望時,我這種感覺就更加強烈了。只是漸漸地,在很久以后。也許在這欲望已減弱了的時候,我才認為,許多人也曾有過同樣的讀書欲,但都被自己克服了。不過當時我只感到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我悲傷地去睡覺,憎恨開始滋長起來。這憎恨決定了我在家庭中的生活,從某一方面講,它從此成了我一生的基調。這禁止讀書雖然只是一個例子,但它是一個頗具代表性的例子,因為其影響是很深的。人們不承認我的獨特性,但由于我感覺到它的存在,所以我在這方面總是十分敏感和警惕,于是在他們對我的這種態度中看到了一種最后的判決。既然人們對我這種外露的獨特性都作了判決,那么我那些掩藏著的獨特性的命運就更糟糕了,我掩藏它們,是因為我自己認識到其中有些微不合理之處。”
小時候的鼓勵很重要,對冰山一角的贊揚,會激勵整個潛藏在水下的冰山,反之亦然。
《卡夫卡隨筆集》讀書筆記:第233頁
“ 一九ー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寫日記的一個優點是,能夠令人寬慰地、清楚地認識各種變化過程。人們永遠避免不了這些變化,一般來說自然是相信它們,感覺到它們,并承認它們;但如果通過承認這些變化可換來希望或安寧,人們卻又總是無意識地否定這些變化。在日記中可以找到證據,證明人們曾在今天看來難以忍受的境況中生活過環顧過,把觀察結果寫下來過,就是說這只右手像今天這樣動作過。我們由于有可能縱覽當時的境況而變得更聰明,但卻更須承認我們當時在進行不知天高地厚的頑強努力時是無所畏懼的。 ”
《卡夫卡隨筆集》讀書筆記:第233頁
“ 九ー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我寫作時產生的虛假感可以用這么一種情景來描述:有個人在地面兩個洞前等待著一個現象出現,而這個現象只會從右邊這個洞里出來。恰恰是這個洞里可以隱隱約約看見有什么東西堵塞著,以致現象出不來;從左邊那個洞洞里卻有現象一個接一個地冒出來試圖將等待者的目光吸引過去。 …… 而且他們仍然抱著這個希望:在假的現象枯竭后,真的就會冒上來。上面這幅情景描繪得多么乏力。在真實的感覺與比喻的描寫之間隔著一種無關聯的前提,猶如架了一塊木板。 ”
《卡夫卡隨筆集》讀書筆記:第235頁
“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不知如何是好,能感覺到的只有生活的強大力量。我心中一片空虛迷茫,活像在夜里、在大山中一只失群的羊;或者像一只跟著這么一只羊跑的羊。如此失落孤獨,卻又沒有訴苦的力量 ”
《卡夫卡隨筆集》讀書筆記:第237頁
“ 一九ー七年九月十九日 我總覺得不可理解,為什么幾乎每一個有寫作能力的人都能在痛苦中將痛苦客觀化。比如說我在苦惱中(其時苦惱也許仍在腦袋里火燒火燎)竟能坐下來并書面告訴人家:我是苦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