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莫布森(Michael J. Mauboussin),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圣塔菲研究所核心成員,研究領域橫跨心理學、競爭策略、金融、管理、復雜系統理論等,是當代復雜科學領域的領軍人物。
他在《反直覺思考:斯坦福大學思維自修課》中分析了現實生活中常常用到的“直覺思維”。這篇文章將說道說道其中的三個“思維坑”,分別是:隧道視野、事后諸葛亮、帶羽毛的飛機。
坑一 隧道視野
有一匹馬和一頭驢是好朋友,馬負責出行,驢負責拉磨。有一天馬很興奮的跟驢說“兄弟,我要跟主人出遠門了。真是讓人期待呀!”“出遠門呀!我可不羨慕,外面日頭大的很,還風餐露宿的。還是在家里呆著舒服,我只要天天圍著石墨轉就可以了。”說完驢就呼呼的睡了。
過了十幾年,馬回來了,它熱烈的擁抱了老朋友。驢顯得很憔悴,很勞累,蒼老了許多。馬卻容光煥發,風吹日曬讓它變得更提拔和英俊。馬跟驢講了自己一路上的見識——青山綠水、繁華都市、雪域草原,還有各種有趣的人、動物、植物。驢聽得很陶醉,原來外面的世界這么大!
啟發:不要局限在狹小的自我思維里,努力開闊自己的視野,可能你就會發現困住自己只是一方水洼。
坑二 事后諸葛亮
百度知道說,事后諸葛亮:事前無意見,事后才高談闊論的人。比喻事后自稱有先見之明的人。謔語,諷刺那些自作聰明放馬后炮的人。
沒有人愿意承認自己是放馬后炮的人吧。但是下面的話是不是常常聽到,或常常從自己的嘴里出來呢?
我早就知道,XXX不可信。
那個青苔很滑噠,一看就知道,摔倒了吧!
一看就知道那個是壞蛋啦,哪需要這么嚴密的推理。
“事后諸葛亮”當久了,會讓人錯誤的高估自己。
破解小妙招:記錄自己的決策思維。在做每個決定時,寫下Why(為什么這樣做)和What(期待的結果),并在事后及時記錄總結。
坑三 帶羽毛的飛機
人類的飛翔夢最早始于文學藝術,如雷震子、丘比特、霓裳羽衣曲。接著開始了早期的嘗試,風箏、竹蜻蜓、載人氣球、滑翔機等,直到1903年萊特兄弟,發明了“飛行者1號”正式拉開飛機的序幕。
從羽毛到飛機,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觀察、分類、定義的過程。如果一直陷在羽毛里,或許就沒有現在的飛機了。
有句歇后語:飛蛾撲火,自取滅亡。科學解釋,飛蛾是在夜間飛行時,通過與月光保持固定的角度,來躲避蝙蝠或繞開障礙物。當飛蛾錯誤的把“火光或者燈光”當成月光時,依舊保持固定角度飛翔。結果要么就是被火苗灼燒,要么就繞著燈一直飛,知道精疲力盡的死去。如果飛蛾會思考總結,是不是結果不一樣。
啟示:當我們想達成一個目標時,需要做到這三步——觀察、分類、定義。就像找女朋友,先觀察(女生有很多),再分類(性格、品性),最后定義(女朋友、女性朋友)。
反直覺思考,讓你跨過思維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