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倒敘?就是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變動事件的時間順序,使先發生的事情移到后面,后發生的事情移到前面。不要小看這樣的調整。在中文中,字與字,事與事的先后順序不同,所引起的讀者反應,是決然不同的。
先舉個大家都熟悉的故事,曾國藩剿匪失利,給皇帝上奏,初稿寫的是“臣屢戰屢敗”,幕僚看后,趕緊給他改成“臣屢敗屢戰”。不管是“屢戰屢敗”,還是“屢敗屢戰”,事實都是敗了,但傳達出來的態度迥異,前者是無能而恐懼,后者是堅韌而斗志仍足。
另一個大家熟悉的笑話,有人問牧師,“我可以在抽煙的時候禱告嗎?”牧師欣然應允。另一人問牧師,“我可以在禱告的時候抽煙嗎?”牧師聞之則勃然大怒,當即拒絕。同樣是一邊抽煙一邊禱告,為什么得到不同的答復?這是因為祈禱在先,抽煙在后,祈禱的時候竟然想到抽煙,豈不是對主的不尊重。而抽煙的時候想到祈禱,大概是聽到了主的召喚,心不在煙而在主,當然可以接受。
所以,當一件事直敘不免失之于平淡的時候,不妨倒敘,文章自然產生起落。事實上,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大多數資訊,都采用了倒敘,這就是新聞記者最常用的倒金字塔寫作法。
新聞要“新”,要第一手的勁爆信息,時間最近的那一部分往往是最重要的部分。德善和狗煥的戀情曝光,這里曝光的時間、地點、當事人的發聲就最重要,他們之前因劇生情的故事就相對次要。記者一定要把最重要的寫在最前面——“德善、狗煥戀情曝光”。然后再來介紹他倆的戀愛過程,這不就是倒敘嗎?
倒敘,同樣也可以用于詩歌鑒賞。次序不同帶來的語境改變,一直是文學研究的重點。李后主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是千古名篇,我們賞析時不妨試著改變語序,把“春花秋月”改成“秋月春花”如何?
然而,由秋月而春花,是由寂涼而熱鬧,由春花而秋月,是由絢爛而蒼白。李后主先為人君,后為臣虜,當然是“春花秋月”終歸于凄涼才切合。
反過來,我們能否用詩歌做材料鍛煉倒敘的能力呢?當然可以。只要有心,詩詞、成語乃至各種俗語都可以用來訓練。
諸如:
風霜雨露——雨露風霜;
不眠不休——不休不眠;
三長兩短——兩短三長;
無名英雄——英雄無名;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豆得豆,種瓜得瓜;
……
云鶴平日無事時喜歡與孩子一起玩這樣的字詞游戲,讓孩子在不經意間體會字序調換產生的不同語境和滋味,也算是玩中有學吧。
還有一種學習倒敘的方法,對學習者而言就格外的愉悅了,那就是讀優秀的偵探小說。偵探小說通常都是記敘文的典范,這是因為偵探小說大抵講的是案件的偵破,對警探來說,破案的過程是固然是直敘,但還原犯罪現場就是典型的倒敘了,直敘與倒敘的自然交織,最能吸引讀者的注意。
在這一方面,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刑偵小說堪稱典范,喜歡東野圭吾的朋友不妨在讀他的小說時留意一下他敘事的次序,會讓我們對倒敘有更生動直觀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