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人生是不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當然,也沒有必要把自己和別人相比較。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
關于伙伴與競爭:
所有的人都是“雖然不同但是平等”的。把孩子既不當作成人來對待也不當作孩子來對待,而是“當作人”來對待。把孩子當作與自己一樣的一個人來真誠相對。
我們都走在一個并不存在縱軸的水平面上,我們不斷向前邁進并不是為了與誰競爭。價值在于不斷超越自我。
競爭的可怕之處就在于此。即便不是敗者、即便一直立于不敗之地,處于競爭之中的人也會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為敗者。而為了不成為敗者就必須一直獲勝、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雖然取得了社會性的成功,但卻感覺不到幸福,就是因為他們活在競爭之中。因為他們眼中的世界是敵人遍布的危險所在。
但實際上,別人真的會那么關注你嗎?會24小時監視著你,虎視眈眈地尋找攻擊你的機會嗎?恐怕并非如此。
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
“無法真心祝福過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為站在競爭的角度來考慮人際關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敗”,所以才無法給予祝福。
一旦從競爭的怪圈中解放出來,就再沒有必要戰勝任何人了,也就能夠擺脫“或許會輸”的恐懼心理了,變得能夠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夠為他人的幸福作出積極的貢獻。與他人形成“伙伴”的存在。
關鍵在于下面這一點,如果能夠體會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當成危險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會成為一個安全舒適的地方。人際關系的煩惱也會大大減少。
因私憤而流露的發怒只不過是為了讓別人屈服的一種工具而已。所以,我們不能上任何挑釁的當。否則,一旦進入權力之爭,敗下陣來的對方會很快轉入下一個階段——復仇 ,人際關系一旦發展到復仇階段,那么當事人之間幾乎就不可能調和了。
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發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會說“不由得發火”之類的話。這其實是在借助發怒來進行交流。
關于權力之爭,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無論認為自己多么正確,也不要以此為理由去責難對方。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進去的人際關系圈套。
因為,人在人際關系中一旦確信“我是正確的”,暗含對方是“錯誤的”,那就已經步入了權力之爭,最終就會演變成“所以我必須獲勝”之類的勝負之爭。
如果你認為自己正確的話,那么無論對方持什么意見都應該無所謂。但是,很多人都會陷入權力之爭,試圖讓對方屈服。正因為如此,才會認為“承認自己的錯誤”就等于“承認失敗”。
行為方面的目標有以下兩點:
①自立。
②與社會和諧共處。
而且,支撐這種行為的心理方面的目標也有以下兩點:
①“我有能力”的意識。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識。
關于課題分離:
一個個體在想要作為社會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時候,就會遇到不得不面對的人際關系,這就是人生課題。
人生三大課題:分為“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
什么是真正的愛?
當人能夠感覺到“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到愛。既沒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優越性,能夠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真正的愛應該是這樣的。
阿德勒說:“如果想要和諧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須把對方當成平等的人。”
無論多么困難的關系都不可以選擇逃避,必須勇敢去面對。即使最終發展成用剪刀剪斷,也要首先選擇面對。最不可取的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止步不前。
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擁有的心理學”而是“使用的心理學”、“勇氣心理學”,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己。
在猶太教教義中有這么一句話:“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
過于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
而且,請你記住,假如說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當別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也不可以發怒。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基本上,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系就會發生巨大改變。
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
如果孩子選擇“不學習”這個選項,那么由這種決斷帶來的后果——例如成績不好、無法上好學校等——最終的承擔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也就是說,學習是孩子的課題。
這一點需要注意,阿德勒心理學并不是推崇放任主義。放任是一種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態度。而阿德勒心理學的主張不是如此,而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礎上對其加以守護。如果就學習而言,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課題,在他想學習的時候父母要隨時準備給予幫助,但絕不對孩子的課題妄加干涉。在孩子沒有向你求助的時候不可以指手畫腳。
當然,輔導顧問要竭盡全力地加以援助,但不可以妄加干涉。某個國家有這么一句諺語: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阿德勒心理學中的心理咨詢輔導以及對別人的一切援助都遵循這個要求。倘若無視本人的意愿而強迫其“改變”,那結果只會是日后產生更加強烈的反作用。
能夠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
關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人為什么會如此在意別人的視線呢?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答案非常簡單,那就是因為你還不會進行課題分離。把原本應該是別人的課題也看成是自己的課題。
請你想想前面那位老婆婆說的“在意你的臉的只有你自己”那句話。她的話一語道破了課題分離的核心。看到你的臉的別人怎么想,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首先要思考一下“這是誰的課題”。然后進行課題分離——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別人的課題,要冷靜地劃清界限。
而且,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有可能徹底改變人際關系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
阿德勒說:“沒有學會直面困難的孩子最終會想要逃避一切困難。”
阿德勒心理學中有反常識的方面:否定原因論、否定精神創傷、采取目的論;認為人的煩惱全都是關于人際關系的煩惱;此外,不尋求認可或者課題分離也全都是反常識的理論。
故事:砍斷“格爾迪奧斯繩結”
活躍于公元前4世紀的馬其頓國王。他在遠征波斯領地呂底亞的時候,神殿里供奉著一輛戰車。戰車是曾經的國王格爾迪奧斯捆在神殿支柱上的。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解開這個繩結的人就會成為亞細亞之王。”這是一個很多技藝高超的挑戰者都沒有解開的繩結。
亞歷山大大帝一看繩結非常牢固,于是便立即取出短劍將其一刀兩斷。
據傳,當時他接著說道:“命運不是靠傳說決定而要靠自己的劍開拓出來。我不需要傳說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劍去開創命運。”
后來他成了統治自中東至西亞全域的帝王。而“格爾迪奧斯繩結”也成了一段有名的逸聞。
像這樣盤綜錯節的繩結也就是人際關系中的“羈絆”,已經無法用普通方法解開了,必須用全新的手段將其切斷。我在說明“課題分離”的時候總是會想起格爾迪奧斯繩結。
課題分離并不是人際關系的最終目標,而是入口。
分離課題并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相反,干涉別人的課題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
羈絆的本質其實是回報思想?
哲人:是的。如果人際關系中有“回報思想”存在,那就會產生“因為我為你做了這些,所以你就應該給予相應回報”這樣的想法。當然,這是一種與課題分離相悖的思想。我們既不可以尋求回報,也不可以受其束縛。
關于自由:
選擇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著自由活在當下的年輕人就會批判其“享樂主義”。當然,這其實是為了讓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種人生謊言。選擇了真正自由的大人就不會說這樣的話,相反還會鼓勵年輕人要勇于爭取自由。
真正的自由是一種把滾落下來的自己從下面向上推的態度。
獲得幸福的勇氣也包括“被討厭的勇氣”。一旦擁有了這種勇氣,你的人際關系也會一下子變得輕松起來。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是你被某人討厭。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證據,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針生活的表現。
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價。而在人際關系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這是指不要害怕被人討厭,并不是說要去故意惹人討厭或者是去作惡。這一點請不要誤解。
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
【摘錄一段第三夜對話:】
假如因果律發生了逆轉,用先生的情況來講就是可以自我剖析為“不是因為被打所以才與父親不和,而是因為不想與父親和好所以才搬出被打的記憶”。那具體會有什么變化呢?孩童時代被打的事實不會改變吧?
哲人:這一點可以從“人際關系之卡”這個觀點來進行考慮。只要是按照原因論認為“因為被打所以才與父親不和”,那么現在的我就只能束手無策了。但是,如果認為“因為不想與父親和好所以才搬出被打的記憶”,那“關系修復之卡”就會握在自己手中。因為只要我改變“目的”,事情就能解決。
青年:真的能解決嗎?
哲人:當然。
青年:真能發自內心地那樣認為嗎?雖然作為道理能夠明白,但感覺上還是無法接受。
哲人:還是課題分離。的確,父親和我的關系很復雜。實際上,父親是個非常固執的人,他的心不會輕易發生變化;不止如此,很可能就連對我動過手的事情都忘記了。
但是,當我下定修復關系之“決心”的時候,父親擁有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怎么看我、對我主動靠近他這件事持什么態度等,這些與我都毫無關系了。即使對方根本不想修復關系也無所謂。問題是我有沒有下定決心,“人際關系之卡”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青年:人際關系之卡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哲人:是的。很多人認為人際關系之卡由他人掌握著。正因為如此才非常在意“那個人怎么看我”,選擇滿足他人希望的生活方式。但是,如果能夠理解課題分離就會發現,其實一切的卡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會是全新的發現。
青年:那么,實際上通過先生的改變,您父親也發生變化了嗎?
哲人:我的變化不是“為了改變父親”。那是一種想要操縱別人的錯誤想法。
我改變了,發生變化的只是“我”。作為結果,對方會怎樣我不知道,也無法左右,這也是課題分離。當然,隨著我的變化——不是通過我的變化——對方也會發生改變。也許很多情況下對方不得不改變,但那不是目的,而且也可能不會發生。總之,把改變自己當成操縱他人的手段是一種極其錯誤的想法。
青年:既不可以去操縱他人,也不能操縱他人。
哲人:提到人際關系,人們往往會想起“兩個人的關系”或者“與很多人的關系”,但事實上首先是自己。如果被認可欲求所束縛,那么“人際關系之卡”就會永遠掌握在他人手中。是把這張卡托付于他人,還是由自己掌握?課題分離,還有自由,關于這些請你回去后好好整理一下。下一次我還在這里等你。
青年:知道了。我會一個人好好考慮。
哲人:那么……
青年:最后我還想問您一個、就一個問題。
哲人:什么?
青年:您和您父親的關系最終和好了嗎?
哲人:是的,當然,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父親晚年患了病,最后幾年需要我和家人的照顧。
有一天,父親對像往常一樣照顧他的我說“謝謝”。從不知道父親的詞典里還會有這個詞的我非常震驚,同時也對之前的日子滿懷感激。我認為通過長期的看護生活,自己做到了能做的事情,也就是把父親帶到水邊。而且,最終父親喝了水。我是這么認為的。
關于共同體和他者貢獻:
無論是你還是我,我們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須用自己的腳主動邁出一步去面對人際關系課題;不是考慮“這個人會給我什么”,而是要必須思考一下“我能給這個人什么”。這就是對共同體的參與和融入。
青年:您是說只有付出了才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
哲人:是的。歸屬感不是生來就有的東西,要靠自己的手去獲得。
需要記住的行動原則:當我們在人際關系中遇到困難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傾聽更大共同體的聲音”這一原則。(杯中風暴還是跳出杯子?)
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立場。
人表揚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其中既沒有感謝也沒有尊敬。
我們表揚或者批評他人只有“用糖還是用鞭子”的區別,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縱。阿德勒心理學之所以強烈否定賞罰教育,就因為它是為了操縱孩子。
阿德勒心理學反對一切“縱向關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際關系都看作“橫向關系”。在某種意義上,這可以說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原理。
自卑感原本就是從縱向關系中產生的一種意識。只要能夠對所有人都建立起“雖不同但平等”的橫向關系,那就根本不會產生自卑情結。
人為什么會去干涉別人呢?其背后實際上也是一種縱向關系。正因為把人際關系看成縱向關系、把對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會去干涉。希望通過干涉行為把對方導向自己希望的方向。這是堅信自己正確而對方錯誤。
阿德勒心理學把基于橫向關系的援助稱為“鼓勵”。
人害怕面對課題并不是因為沒有能力。阿德勒心理學認為這不是能力問題,純粹是“缺乏直面課題的‘勇氣’”。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首先應該找回受挫的勇氣。
人越得到別人的表揚就越會形成“自己沒能力”的信念。因為表揚是“有能力的人對沒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評價”,是從屬于縱向關系的。如果以獲得表揚為目的,那最終就會選擇迎合他人價值觀的生活方式。
用“謝謝”來對幫助自己的伙伴表示感謝,或者用“我很高興”之類的話來傳達自己真實的喜悅,用“幫了大忙了”來表示感謝。這就是基于橫向關系的鼓勵法。
最重要的是不“評價”他人,評價性的語言是基于縱向關系的語言。如果能夠建立起橫向關系,那自然就會說出一些更加真誠地表示感謝、尊敬或者喜悅的話。
被表揚是得到他人“很好”之類的評價。而且,判定某種行為“好”還是“壞”是以他人的標準。如果希望得到表揚,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標準、妨礙自己的自由。另一方面,“謝謝”不是一種評價,而是更加純粹的感謝之詞。人在聽到感謝之詞的時候,就會知道自己能夠對別人有所貢獻。
人怎樣才能夠獲得“勇氣”?阿德勒的見解是:人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究竟怎樣才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
人只有在可以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答案。
就是通過為共同體也就是他人服務能夠體會到“我對別人有用”,不是被別人評價說“很好”,而是主觀上就能夠認為“我能夠對他人做出貢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體會到自己的價值。之前討論到的“共同體感覺”或“鼓勵”的話題也與此緊密相關。
對別人寄予關心、建立橫向關系、使用鼓勵法,這些都能夠帶給自己“我對別人有用”這一實際感受,繼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氣。
請不要用“行為”標準而是用“存在”標準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斷,而應對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悅和感謝。我們僅僅因為“存在于這里”,就已經對他人有用、有價值了,這是不容懷疑的事實。
應不將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對他的存在心懷喜悅與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從零起點出發。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能夠對“存在”本身表示感謝了。
關于共同體感覺問題,也有人向阿德勒本人提出過疑問。當時,阿德勒的回答是這樣的:“必須得有人開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沒關系。
獲得貢獻感的手段一旦成了“被他人認可”,最終就不得不按照他人的愿望來過自己的人生。通過認可欲求獲得的貢獻感沒有自由。但我們人類是在選擇自由的同時也在追求幸福,幸福得以自由為前提。
受認可欲求束縛的人不具有共同體感覺,還不能做到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小結: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我對別人有用”的時候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但是,這種貢獻也可以通過看不見的形式實現。只要有“對別人有用”的主觀感覺,即“貢獻感”就可以。并且,哲人還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幸福就是“貢獻感”。
- [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