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看知乎,誤入了一個吸引人眼球的問題——《留京鳳凰男和北京土著女友有未來嗎?》。好家伙,留京鳳凰男,和北京土著女,多么鮮明生動的兩個標簽,一眨眼就將人分成了東西南北,貧富貴賤。
我不反對給人貼標簽,但也不會給人簡單的貼標簽,特別是給那些想要深入了解,最親近的人貼標簽。
社會交往中,貼標簽無疑是省時省力,解決資源的好方式。我們不可能了解所有人的一切,因為想要徹底了解一個人,用盡一生時間都不夠,所以我們才會考慮簡單粗暴的方法。
了解一個人有兩個方向,廣度和深度。我們會花很多時間去解讀身邊親近人的一言一行,例如同事,朋友,愛人或領導,但卻沒有一分鐘去聽“某個路人”跟你講故事的耐心。當某個路人拉著你要跟你講故事的時候,我們會按照最容易捕捉的特征,為“某個路人”貼上標簽,例如邋遢破爛的是“乞丐”,拿著話筒的是“記者”,打著巨大橫幅的是“上訪群眾”,穿西裝領帶發著傳單的是“房產中介”。
Never judge someone without knowing the whole story. You may think you understand, but you don’t.
美國電影中經常能看到這么一句對白:“Don't judge me”,這跟宗教文化有著很大的關系。貼標簽無意中也在judge someone。
Judging也就是論斷,是耶穌提到的,人類的一個很大的罪行。
馬太福音中寫道: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
路加福音中談到:你們不要論斷人,就不被論斷;你們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你們要饒恕人,就必蒙饒恕。
等石頭大一點了,我要一字一句的教他“Never judge someone without knowing the whole story. You may think you understand, but you don’t.”
因為你每個人都是不同的,當你無法了解他們的問題,他們的擔憂的時候,輕易地下論斷,便會傷害了他們。
與其去下論斷,不如幫助他們或者讓他們單獨待一會,會顯得更明智。
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是一模一樣的,哪怕是雙胞胎,都會有各自的人生經歷。如果不幫,就請走開,輕輕地來輕輕地走,不要隨意貼標簽。
沒有人是完美的,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不然就會沒有朋友,也極容易拉仇恨。
給人貼標簽,也容易被人貼標簽。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沒有比這更精辟的結論了。很多時候,給人貼標簽的同時,未必真正給別人貼上了,反而說明了自己是什么樣的人。這里有一個笑話,有個人向政府投訴,為什么他上政府網站看到的都是黃色信息?政府的工作人員給他回復道:“你看到的內容其實是廣告欄,廣告欄會根據你平時瀏覽的內容,自動推送相關廣告。我們已經收到您的回復,會盡快責成廣告商更新推薦廣告的算法。避免此類事情再次發生。”這真是一個令人尷尬的事情。
孔子也曾經嘆息:“人往往認為眼見為實,但誰知眼鏡有時也并不可靠,那只有依仗自己的心了,可心有時候也是靠不住的啊。所以你們應當記住,想真正了解一個人是多么的不容易!。”看人好比盲人摸象,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對的。認識人也如此,根據自己的經驗去認識別人,就好比盲人摸象,摸到象牙的,覺得象就是一把劍。
給人貼標簽是個很容易的事情,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河南人專門坑門拐騙,農村人,農民工,這些標簽屢見不鮮。看到標簽后,我首先想到的是,這是在說我嗎?要不要對號入座?不想被人貼標簽的同時,就不應該給別人貼標簽。
從小我們就被灌輸集體榮譽,集體感。幾十年了,幾百年了,我們太忽視了個人。是時候要撿起來了。我要告訴石頭:“你是獨一無二的,除了你自己了解你以外,沒人能夠真正了解你,爸爸也不一定真正了解你。你就是你自己!”
我,被人貼了很多標簽,我無法容忍的是,被親人貼上了恥辱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