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電影會影響人的一輩子,我有幸遇上了這樣的好片子。一部是《克萊默夫婦》(1),它教會了我如何由“男孩”成為一位真正的父親;另一部是今天要推薦給各位的《東京塔》(2),它讓我懂得了父母大愛的尋常與偉大。
第一次看它是在2009年,我偶然下載到這部小田切讓主演的《東京塔》,第一次看它讓我痛哭流涕,之后的兩年里看過四五次,每次都毫無例外淚流滿面。可惜后來硬盤壞了,數據盡毀,而在網上再也找不到這部電影了。但“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昨天準備推薦《克萊默夫婦》給各位時,竟意外發現了這部電影的資源,再看一遍又是止不住的流淚。
一位母親的堅持
故事從父親回家開始講起,再次喝醉的父親奔回家里,要從母親榮子手里搶過兒子雅也,卻吐了母親一身,最后父親被一平底鍋敲暈在地……如果沒有看過簡介,一定會以為這又是一部島國的狗血喜劇片,然而這顯然是導演布下的迷魂陣,這其實是電影里為數不多的幾個喜劇場景之一,電影里更多的是瑣碎的生活記錄。
母親在第一幕里和父親離了婚,帶著年幼的兒子雅也回到了外婆家——一個煤礦小鎮,開始了單親生活。
一個女人帶著幼子有多辛苦,這不用大叔多說,而一個人帶著小孩兒無怨無悔還歡聲笑語,這似乎只有榮子才能夠這樣樂觀吧。制作地道腌菜、美味炸魚……年青的榮子在小吃店里當幫工,空閑的時候和大家打打牌、喝喝酒,有時她還會戴上高鼻子面具以滑稽扮相逗樂大家,榮子的這些舉動讓她成為了大家的開心果。
漂亮、賢淑還幽默可愛,這樣好的女人打著燈籠也難找,榮子想要再嫁顯然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可是她卻只是和一個男人約了次會,且因為兒子意外“轉”跑了,讓她斷了再婚的念想。于是, 兒子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最后到大學,始終是榮子一個人在戰斗。
相比其他母親,榮子說不來大話,也從來不要求兒子成龍成鳳,她只是不斷鼓勵兒子要努力、要加油,去追求屬于自己 的自由人生。
有這樣的母親,兒子應該是一位努力向上,最終考取早稻田大學的天之嬌子才對,然而事實的真相卻非這樣。
一個兒子的覺醒
自高中離家后,雅也竟然變得慵懶散起來。睡懶覺、追女生成了雅也高中生活的主旋律。以至于日曬三桿、課已經上了大半,他還沒有起床,最后被同學強行從寢室拉到了教室。
成績不好的雅也最終由父親急訓繪畫,最終勉強考上了武藏野美術大學。武藏野美術大學是間私立學校,光學費一年就要10多萬人民幣。這樣的學費加上生活費不要說單親母親,就是雙職工家庭也難以承擔啊。母親并沒有讓雅也放棄,她自己開了間店拼命賺錢,把雅也送進了大學校園,并和以往一樣鼓勵雅也要加油要努力。
然而雅也不僅沒有警醒,反而更加墮落:整天逃課、打牌、喝酒、泡妞……他不斷揮霍母親的血汗錢過著糜爛的生活。大學畢業時,雅也竟然因為學分太低而被迫留級,當他厚顏無恥地打電話給母親要錢時,母親只是自言自語地說“怎么不努力,不加油啊”而答應了雅也過分的請求。最終,雅也留級一年后勉強大學畢業,從此進入了社會。
似乎每個人進入社會時都會有一個混沌期,那是個體快脫離家庭、學校護佑進入復雜社會時的迷茫,是面對現實和想象之間巨大差異的不知道所措。在這一混沌期里,有些人很快醒悟與現實妥協從而融入社會,有些人則揮著長矛刺向一片虛無苦苦支持,而有些人則采取了逃避:打牌、喝酒、徹夜不歸,將大好青春浪費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
雅也也不例外,留在東京的他依然沒有改變好吃懶做的習性,他到處借錢揮霍著青春:熟人朋友、各種銀行、高利貸……實在找不到人愿意借錢給他,他就向母親開口,讓母親救濟。
直到他再一次向母親開口要錢的時候,卻是姑媽接的電話,姑媽告訴雅也,母親榮子患上了癌癥。當他接通母親電話不知道如何安慰她時,母親在電話那頭卻并沒有傷心,反而安慰雅也這“只是甲狀腺上出了點問題,動手術就行”,母親在電話里依然鼓勵雅也要加油,要努力。
母親的患病和堅強終于讓雅也醒悟過來。他快速走出人生的混沌期,拼命畫插畫、寫文章、上電臺,終于一點點還清了所有外債,成為一個多棲發展的藝人,并有了一點積蓄。雅也知道母親時日不多,他決定把母親接到東京和自己生活,好好孝敬母親。
一份永恒的母愛
去接母親的路異常漫長,雅也仿佛將自己的前三十年歲月重走了一遍:三歲那年,母親緊緊牽著自己的小手走過布滿青草的鐵軌;上高中時,目送母親在視野里越來越遠,而懷里抱著母親制作的便當和一封叮囑的話語;上大學時,母親一次次從綠色電話里傳過來的鼓勵聲……
母親來東京后,雅也迎來了短暫又快樂的時光,母親制作的菜肴不僅讓雅也找回了久違的媽媽味道,還吸引了一大批朋友熱鬧了他的生活,而這些朋友中的一位女子成了他的女朋友。他們買了兩只兔子,一只取名面包一只取名葡萄……
生活仿佛像晴空中的東京塔一樣,為雅也預告著未來生活的美好。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母親的癌癥復發了。
去醫院時,雅也特地牽著母親的手帶她穿過東京的街道,像小時候母親緊緊牽住自己的手一樣。
這一次的病癥遠遠超過了上次,癌細胞已經在母親的體內擴散,加上身體虛弱根本無法再動手術,化療是唯一延緩生命的方式。母親住進了醫院,開始接受化療。化療的痛苦因為母親身體的虛弱而變得更加難忍,母親也自感生命將走到終點,放棄了化療。
在彌留之際,母親突然迷迷糊糊的緊緊抓住雅也的手,說道:“冰箱里鯛魚生魚片,鍋里有茄子味噌湯……茄子味的哦。”
寫下這句話的時候,大叔甚至不敢回憶那一幕,因為我的眼睛和雅也一樣泛起紅光,眼淚又要涌出來了。
母愛之所以偉大就在于從始自終一直為兒女著想卻從不求回報。無論是懷胎十月的艱辛、生產時的頂級疼痛,還是伴隨一生為兒女的付出和對兒女無盡的焦慮與牽掛,母親始終把兒女放在第一位,而把自己放在了最不重要的位置。
而這一切最好的體現就是食物。
“餓了嗎?媽媽馬上煮飯給你吃?”“哪兒不舒服?想吃什么?媽媽買給你吃。”“媽媽工作去了,冰箱里有剛做好的飯菜。”“記得按時吃飯,錢不夠花給媽媽打電話。”“想吃好吃的回家來,媽媽做給你吃。”……
母親的電話似乎都離不開食物,特別是由母親制作出來的道道美食,更是飽含著母親濃濃的愛意。
除了食物,母親還送給了雅也一份傳家寶:無論遭遇哪種困難,無論身陷何種困境,始終不放棄、始終努力加油的精神。
母親最終沒能住進雅也新租的房子,那是雅也為了能讓母親在陽臺上曬到陽光新房。但在這所新房里,一眾朋友一起喝著酒、唱著歌、扮著母親生前的滑稽打扮,熱熱鬧鬧的送走了母親。
實際上這幾年來,大叔一直很疑惑這部電影會數度讓自己落淚,它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沒有救人于危難的壯舉,更沒有哭天搶地的場景,全是尋常百姓家里的尋常生活,沒有理由這么感人啊。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原來最感人至深的是母親對兒子、兒子對母親那份平淡的愛,它不是浮在表面示人的光鮮亮麗,而是隱藏在尋常的生活之中,甚至有時隱藏在各種爭吵里。但大多數時候它平靜得猶如鏡面的湖水,只是在天冷時淡淡的一句“記得加件衣服”,過年回不了家“媽媽知道,別加班太晚”……它是雖然尋常卻讓人一生難忘的——偉大母愛。
注釋:(1)《克萊默夫婦》(Kramer vs. Kramer),又譯為《克萊默訴克萊默》,導演羅伯特·本頓,1979年美國出品。(2)《東京塔》(東京タワー オカンとボクと、時々、オト),又名《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導演松岡錠司,2007年日本出品。PS:大叔推薦的電影網上均有資源,請搜索觀看。
(“冰箱里鯛魚生魚片,鍋里茄子味噌湯。茄子味的哦。”全文完,謝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