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饑腸轆轆,去公司樓下的路邊攤要了一份炒面。
老板是一位婦女,身后捆背著估摸幾個月大的孩子,拴著圍裙,她就這樣在小攤上忙碌著。小孩的頭半仰著,即使老板顛勺的動作也沒有把他驚醒。
遞給我炒面的時候,老板說“下次再來啊!”
我點點頭把錢交到她手中。
2.
最近換了工作,在公司附近租了房子,租金全是從朋友那借的。
母親知道這個消息后很吃驚,她說“我一直以為你工作了快一年有一些存款。”
我無奈的說“并沒有。”
是的,我并沒有存錢,不是自己亂花,而是真的存不下來。
一個月兩千多的工資,雖然住的是老板的舊房子不用交房租,但基本的水電費還是需要自己給。然后通訊費,基本生活用品費,買新衣服的費用,每月剪頭發的費用,每天上下班的交通費,每天在外面吃飯的餐費,和好朋友的social費等等等等,所以一個月的工資基本夠花,節約一點每個月可以有幾百的余額,但感冒咳嗽發燒來一遭時,我就是月光族。
對比其他朋友的工資,我想我真的是最低的一位。為什么在這個公司工作了七八個月工資依然沒提高?一是公司屬于新型的教育機構,沒有多少學生學習,公司基本處于負營運狀態;二是沒有學生學習,我的工作量也就很少,閑暇時間很多,工資當然低。
在公司閑暇的那幾個月,我真的快要崩潰,這種因不充實而不踏實的生活讓我開始自學起來,學習PS軟件,學習文案策劃的寫作,學習新媒體的運營。因為我對這些方面感興趣。
于是乎在經過幾個月的自學和在公司看不到任何前景后,我換了一份工作,就現在的這份有關文案有關策劃的工作。如果問我為什么能夠應聘成功,我想與我那閑暇幾個月的自學時光有關,至少當面試官問我相關問題時我能結合曾經所看到過的內容很好的回答出來。
所以我很慶幸在那幾個月我能付出一定的時間去學習。那時候同事說我努力,整得跟在學校讀書一樣,都不娛樂放松一下。因為他們沒事的時候就玩手機,看電影。
現在到了新的公司,節奏變快,為了快速適應新的工作,我想我更要努力。
3.
我的家在農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
父親是兄弟中的老幺,上面有三個哥哥,兩個姐姐,下面還有一個妹妹,總共七個孩子。
在父親童年時代,那時候屬于集體化生產,每戶人家分配的糧食有限,父親家里孩子多,吃不飽是常有的問題。
那時候父親努力的目標就是快點長大,多掙點公分,然后多換點糧食,這樣才能吃飽。
等到后來家里能夠吃飽飯的時候,父親又換了想法。他決定學木匠,因為木匠活多,錢也掙得多。
于是父親開始跟著師傅學習木匠的手藝。那時候父親還不到二十歲,天天就跟著師傅在大太陽底下弄木料,爺爺奶奶看著心疼叫他先回家歇一會,等太陽不那么毒辣再出來。
父親不肯,仍幫著師傅打雜。那時候師傅幫別人做房梁,有錢賺。而父親在一旁幫忙,學手藝。
正因為父親的努力,師傅才認認真真把全部技術活都教給了父親,并沒有因為“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說法而留一手。
過了三十歲父親才結的婚,比母親大整整16歲。農村的孩子結婚早,那時候父親算是標準的晚婚晚育了。
我問父親為什么那么晚才結婚,父親說兄弟姐妹多,住的地方都沒有,只有先努力把住的地方搞定才行。
父親這一輩子都在努力中度過,孩童時為了吃飽努力,青年時為了有房住努力,中年時為了家庭努力。而現在,他說他還要努力,他說我還沒有房子,還沒有結婚。
4.
背著孩子仍在小攤工作的老板娘,送走了我又迎來了其他的客人,然后她繼續顛著勺,背后的孩子隨著顛勺的動作依然沒有醒。
我疑惑為什么只有她一個人在經營小攤,還帶著孩子。但是我想她的丈夫一定也正忙著努力工作,而這個小攤,也是老板娘努力生活的一種方式。
回到公司,吃著炒面,看著寫字樓下面華燈初上,越來越多的小攤被支起,有學生背著大大的書包穿梭在美食小攤之間,想想他們努力學習一天應該也餓了;在周圍上班的人也漸漸成群結隊的走出來,或吃飯或回家,努力一天的他們臉上仍然掛著笑意;抱著孩子的少婦提著菜籃子正緩緩地走著,我想她一定是要為她努力掙錢的老公做一頓豐盛的晚餐......
吃完炒面,繼續我未完成的事,然后再慢慢的走回去。
一個人默默地走著,街道也變得乖順起來。戴上耳機,想著只屬于自己的事情。
在回家的這條道上,我常思考著人生哲理“我的一生該怎樣度過”。現在我想應該是在努力中度過,竭盡一生。這樣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