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渴望被關注,被理解,被回應當我們抱怨自己的孩子為什么對別人愛理不理的時候,我們有反思過嗎?
有一天傍晚,老公跟我說帶女兒出去走走,我只是點點頭,就進廚房了。突然,女兒跑進來跟我說:“媽媽,爸爸跟你說他帶我去走走,你怎么不說話?”我回答她:“寶貝跟爸爸去吧,我準備晚飯等你們回來。”她樂顛顛地出去了,大聲地把我的話傳給了爸爸。
其實,有好多次,她想跟人說話,再三說,可能別人沒注意到她或者沉浸在自己的手機世界里沒聽到,我都會走過去跟她說會兒話,看著她那樣想把心中的想法告訴別人,卻無人回應,我能感受到她心中的失落,她眼神里滿滿的不理解。
當我們成為低頭族的時候,是否忘記了我們親愛的孩子。當我們責備自己的孩子寡言少語的時候,是否能依稀記得他從你身邊訕訕地跑開。當我們覺得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的時候,是否只是以為他們大了,翅膀硬了,要高飛了。我們之后種種的不理解,不被理解,是我們多年前自己埋下的種子。
鄰居家有個小孩九歲,家里人都說他脾氣倔,臉皮薄,不好溝通。我曾說跟他父母說可能是他們不太同孩子說話。他們否認了。接觸不多,不好說多。
有一天我在他們家里吃飯,我找到了癥結所在。飯菜剛一上桌,孩子就準備吃,他爸爸就喊了一句:“這么大了,不知道洗手啊?”孩子拿起的筷子放下了,又有我在,眼圈都紅了。我假裝沒看見,他才寬了心坐下吃,顯然沒那么積極了。
我還在低頭吃飯,他媽媽大聲呵斥了他一句:“甩什么甩?不吃就算。”“那上邊有黑點。”孩子囁嚅著說,夾好的菜放在碗里,停住了筷子,頭埋得很低。他媽媽似乎意識到了自己的錯,和氣的說了好大一番話去哄他,他就是不吱聲。我直接跟他媽媽說:“跟孩子道歉吧。”之后,孩子才又吃起來,不過也是三口兩口,吃完就跑開了。
想來這樣的事兒常常有。就算是道歉了,就能抹殺掉在孩子心中留下的傷害嗎?最親愛的父母尚且如此對待我,那么他人呢?孩子心中怎能不這樣想?長此以往,他疏遠別人,不擅溝通不就順理成章嗎?而脾氣犟,白父母的一個眼神成了他最后的反抗。
我這樣分析給他的父母聽,他父母若有所思。最后又問我:“我們小時候,爸媽不也是這樣對我們的嗎?現在孩子怎么了?還不能說兩句?”我笑了,“難道你就沒在哪個時刻覺得孩子像你或者像他爸爸嗎?有樣學樣。”他們是真明白了,決心改。
其實,遇到孩子那點兒事,很簡單,和顏悅色地跟孩子說應該怎么做就好了。
為了孩子樂觀愛笑的性格,為了孩子燦爛美好的未來,當孩子來到你身邊的時候,請給他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個溫和的態度。我們的世界是否也會因為我們的小小舉動更和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