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輕禪
十一月將至,似乎又到了剁手的時間,對于喜歡收藏的“強迫癥”們來說,大抵算不上個好消息。就比如我,在一年中閱讀很多書籍,總會遇到喜歡的,積攢下來,可以列出一個長長的書單。尤其是很多套裝書,要是不把它們都買回來,心里就不舒坦,可真的都買回來嗎?即使買回來,恐怕也消化不了。
一年中,這樣自我斗爭的日子還真不少,每次都在買與不買中糾結不已。針對于這種情況,我管它叫“強迫癥”。對于我如此,對于很多人想必也是如此,不知何時起,“強迫癥”這個詞在我們生活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甚至一次在公交車聽一個幼兒園老師說自己一個學生是強迫癥。
強迫癥如此普遍,究竟有沒有辦法從中走出來?方法其實是有的,生活書店出版的《走出強迫癥》一書中,作者弗蘭克?拉馬涅爾 以豐富的醫學個人經驗,結合眾多案例,對強迫癥進行了分類,并探究了強迫癥出現的根源,辨別方法,還提供科學的認知療法以及藥物方法幫助強迫癥者們走出強迫癥。閱讀這本書,可以很好的與內心的自我進行交流,最終做到與自我和解。
都說強迫癥,究竟什么是強迫癥?對此,弗蘭克認為強迫癥總是既相似又不同,相似是因為強迫癥具有相似的強迫思維或強迫行為;不同在于每一個病患表現出來的個體差異性。細致一點說,“強迫思維是一些想法、腦海中的一些畫面,以及非自主且令人困擾的一些沖動,這些沖動會導致不適的情緒狀態,這種不適能夠偶爾促使強迫行為發生。”而強迫行為一般是精神上或行動上自主行為,做出這些行為是為了自我感覺更好,為了舒緩不適或避免一個災難。
如此看來,強迫思維是不自愿的,帶來的感覺也是不快,比如因某些原因不由自主的懷疑自己患上了某種疾病,或是莫名的恐懼感。強迫行為雖是自主的,但只有強迫其發生才會帶來愉悅感,譬如收藏控、手機控,即使這些物品不能帶來直接的用處,還是要將其全部收集。
《走出強迫癥》一書中,弗蘭克將強迫癥分為不同的類別,分別為:宗教、道德、迷信主題;污染與純潔主題;精確、秩序、對稱及完美主題;還有其他無法歸類的主題。不同主題的強迫癥表現行為不同,比如書中的例子,奧利維耶想吃薯條時,想到的就是吃薯條,他的哥哥將會死去。這是迷信,可這樣的迷信卻深深影響了奧利維耶,他無法控制自己不去想。再比如,秩序強迫癥貢扎格面對不愛整理的妻子,因強迫癥總會幫她整理。但不管是那一主題,其實還是上述所提及的強迫思維與強迫行為。
至于強迫癥的誘發因素,目前還沒有確切的定論,究竟是哪一種因素會導致某個人比人群中的其他人患上強迫癥的概率更大。但一些情況更容易讓人患有強迫癥,責任增大,失去,被解雇。書中尤其提及懷孕這一因素,實驗結果也證明了,在參與測試的59位患有強迫癥的母親中,有39位是在懷孕期間出現了癥狀。可以這樣說,幾乎所有緊張的情緒都可能導致強迫癥發作。
當強迫癥出現,必然會導致人的情緒更為緊張或是煩躁。這個角度分析的話,這可以說是惡性循環了,長此以往,必然會對人的生活狀態造成困擾。那么強迫癥如何治療,弗蘭克在《走出強迫癥》一書中提出了行為療法,這是一種怎樣的治療方法?簡單說來,就是幫助患者忘記習慣性行為,幫助患者治愈疾病。
針對強迫癥的特殊行為,弗蘭克建議強迫癥給自己的強迫行為做記錄,譬如,強迫思維會在何種事件或是情境下被激發?如何發生,如果不做強迫行為,會發生什么?通過記錄,可以有效的進行回避,通過認知行為療法,戰爭強迫行為。當然,對于意志相對薄弱的人來說,這實行起來的確有困難,如果強迫癥情況較為嚴重,也要借助相關的藥物治療。弗蘭克在書中也分析了相關藥物,具體就不一一列出了,需要了解的人,可以看《走出強迫癥》這本書。
閱讀這本書,我似乎找到了自己強迫行為的根源,發生在我身上的一些事情所造成的情緒緊張。當處于強大壓力與緊張情緒之中,我總想用其他方法來緩解壓力與緊張情緒。至于如何緩解自己的強迫行為,書中已經給出答案。
如今這個社會,帶給人的壓力越來越大,有太多的人因為情緒緊張或是壓力造成強迫行為,這并非不可治愈。如果你想讓自己走出強迫癥,那么就請放開心里那個叫“強迫癥”的小孩,從認識強迫癥開始,從《走出強迫癥》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