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么知乎的回答問題在最下端,藏得這么低
2.知乎沒有等級體系,用戶依然活躍
3.知乎的頁面,用戶頭像為毛要遠離用戶名
1.為什么知乎的回答問題在最下端藏得這么低
???????? 果殼網也采用同樣的做法
??????? 既然是問答網站,在知乎的場景下,用戶自然有回答問題的沖動,為什么卻要將回答框放置在地面。定位問題:知乎定位為網絡問答社區,一個氛圍友好而且理性的社區。。回答沒有標準答案,也不會被樓主采納為最佳答案,更像一群人在討論一個問題,有著典型SNS社區的性質,是SNS與問答的整合,因此知乎的回答更像回帖,沿襲一般SNS論壇的做法,將發帖框放置在最下端。
?????? 百度知道,我用百度知道比較早,05年上初中時經常提問(數學問題和青春期【】【】)。百度知道最初定位為問答平臺,一問一答,樓主采納最佳答案,回答框直接在問題的下方。而不被采納的答案安排在下層。可見百度知道追求的是標準。
啟示:根據產品的定位和性質,決定產品的結構布局、交互。
2.知乎沒有等級體系,用戶依然活躍
各種SNS論壇皆有積分等級機制,來激勵用戶發帖,提高活躍度。百度知道也采納了財富值和頭銜來促進用戶。知乎卻拋棄這一做法,但參與度很高。
我認為知乎是一個平等,信息對稱的社區,在知識面前人人平等,而且知乎不單純以人氣為基礎,而是信息的質量和精英信息的高產。
其次高質量的內容與分享自然能吸引大量用戶,而網絡大牛(例如張佳瑋等)的加入,也會從豆瓣、微博天涯帶來一大批粉絲。而積分制度只不過是一個輔助制度,有沒有都行。
其他人補充的回答:知乎抓住了人性中的一個優點:分享。人其實是渴望分享的動物,分享其實也是有回饋的,他能讓你建立威望。你回答得越多,就越顯得你知識淵博,你的威望就越高。如果說微博、SNS等產品是滿足了人的社交(社會關系)需求的話,那么,知乎等問答社區則是滿足了人的最高層次的兩個需求:尊重(社會承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1.提問處有分享按鈕
2.每一條回答都有分享按鈕
3.右側欄也有“分享問題”的字樣
這三點正好驗證了,這個人的分析。
啟示:1.若沒有高質量的內容和信息,還是增加積分制度來人為推動用戶參與,針對剛開始做的社區
2.根據實際情況,分享到社交媒體。有幾樣東西可以分享:1.搶到的來之不易的優惠 2.顯得自己高達上的內容;3.與眾不同的內容。
3.知乎的頁面,用戶頭像為毛要遠離用戶名
是因為不想頭像搶了名字與一句話介紹的光?想弱化頭像的作用突出個性的名字與介紹以及內容?
————————————————————
知乎另外幾點創新之處:
1.折疊部分答案,折疊的里有是大量用戶對這條回答標記為“沒有幫助”。優點很好地提高了呈現內容的質量。
2.排序:根據時間排序和投票數排序。給用戶篩選出高認同度的回答。
3.感謝達不到贊的高度但總比什么也沒有強。贊更帶有感情色彩,感謝則是理性的報答。也是給回答者的回饋之一。
4.問題話題標簽
知乎的敗筆:
1.收藏答案 :收藏之后沒有提醒是否成功,沒有落實的感覺。多次收藏文章卻沒有成功,原因是沒有點收藏夾,“我的收藏”藏得也比較深。
2.首頁的導航欄與微博雷同:首頁-話題-發現-消息
話題與發現功能重疊,個人覺得可以合并。
3.知乎手機客戶端無力吐槽了。已經卸載,忘記有哪些痛點,還不如用瀏覽器打開web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