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老爸做了點小生意虧本了,向親戚們借了點錢還債!那時還不懂事的我,能隱約知道老爸被催錢的窘境,奶奶也常告誡我,就算是女孩子,經濟也要獨立,向別人伸手要錢的日子不好過。
這是我小時候對于“錢”的印象,向別人借錢很尷尬。所以直到現在我很少找人借錢,都是告訴自己,有多少錢做多少事,不給自己負擔,也不希望因為金錢和朋友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記得,前幾年跟老公打算買房子的時候,首付缺了點錢,他就打電話讓他家里的朋友把欠他的錢還給他,而他朋友再三推脫也沒把錢還過來。當時,我跟老公都挺生氣的,覺得別人過不去的時候我們鼎力相助,而當我們需要幫助,別人卻袖手旁觀。
這幾年有點積蓄的老媽,貪圖利息錢,把自己的老本借給朋友(無任何擔保的),結果利息沒收多少,朋友直接跑得無影無蹤。血本無歸的老媽除了整天在家里咒罵那個沒良心的朋友,也無計可施。
跟老哥聊天說到這些事,他說,當你準備把錢借給別人時,就要有準備那錢是要不回來的,所以得估計好朋友在你心中的“價格”,他值得你借多少錢!
雖然這種說法是現實了點,但事實就是,錢在誰手中誰就有主動權,當把錢借給別人后,債主都得變得低聲下氣。所以在借錢出去的時候先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就不會糾結別人還不還錢,或許還能用這筆錢看清朋友的品質。
俗話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一個信用良好的人才能在有困難的時候,得到別人的幫助,而一味地消耗別人的信任,到最終也會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