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參數化
為了應對多變的需求,難道我們就要因為客戶每提出一個需求,我們就要寫一個方法去實現嗎?
顯然這樣做很冗余,而且維護性大大降低,這說明代碼的設計不夠好。好在已經有前人幫我們提出了行為參數化思想(即將一段代碼邏輯作為參數,使之可以在不同對象間傳遞)。
java1.8以前使用匿名類來實現行為參數化,即使用匿名類去實現一個函數式接口中的方法。java1.8之后,推出了Lambda表達式來替代以前匿名類實現行為參數化的繁復過程,使代碼更簡潔、更優雅。
Lambda初體驗
先從簡單的例子開始:創建一個thread,需要在Thread()構造方法中傳入一個Runnable接口的實現類對象,但一般不會為了這個實現類對象去創建一個實現類,java1.8之前更簡潔的更便于維護的方式是在構造方法中創建一個實現了Runnable接口的匿名類對象,只使用一次,代碼如下: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使用匿名類實現Runnable接口,實現功能需要6行代碼");
}
}).start();
可以看到,通過匿名類實現Runnable接口,需要編寫6行代碼,但其實真正實現了我們需要的功能的代碼只有一行(黑色加粗),從代碼量上來看,這就顯得很冗余,“高度問題(height problem)”。
java1.8發布的新特性,lambda表達式,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下面的代碼等價上面的代碼:
new Thread(() -> {System.out.println("使用Lambda表達式,只需要一行代碼");}).start();
注意上面代碼中的紅色字體部分,這就是Lambda表達式的一個簡單演示,lambda表達式充當了這個接口中的抽象方法的具體實現。
Lambda表達式的語法結構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lambda表達式的幾種使用語法:
(params) -> expression
(params) -> statement
(params) -> { statement; }
左邊第一個括號中的params參數列表根據需要增加;中間是一個箭頭,英文半角的-與大于號>組成,這兩個符號之間不能有空格,箭頭兩邊可以有空格;箭頭的右邊是表達式或者語句塊。如果是類似“return a+b”這種結構的方法體,可以直接寫成(int a, int b) -> a+b ,expresion能夠返回該表達式的結果,可以看到lambda表達式把return這種方法退出語句都簡化省略掉了。如果只是想通過控制臺輸出語句打印一段話,可以寫成() -> System.out.println("Hello") 語句末尾的分號都可以省略不寫。如果是實現方法的邏輯比較復雜,就可以用花括號將一段邏輯代碼括起來,比如 () -> { 語句塊 }
函數式接口
在進一步說明lambda表達式之前,先做一個知識儲備,什么是函數式接口?
只擁有一個方法的接口,稱為函數式接口。在以前的版本中,人們常稱這種類型為SAM類型,即單抽象方法類型(SAM,Single Abstract Method)
java1.8之后,設計者們對JDK做了全面的改動,為符合函數式接口規范的接口,都加上了@FunctionalInterface注解,通知編譯器這些接口是符合函數式接口的規范,雖然可能有的接口中有多個方法,但是方法的簽名可以各有不同。
好像還是不太明白?我們找幾個JDK的例子來看看,比如:
(1)Callable接口
@FunctionalInterface
public interface Callable {
V call() throws Exception;
}
(2)Runnable接口
@FunctionalInterface
public interface Runnable {
public abstract void run();
}
(3)java.util.Comparator接口
@FunctionalInterface
public interface Comparator {
int compare(T o1, T o2);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
// java1.8之后還增加了一些default方法,這里就不列出
}
可以發現,Callable和Runnable這兩個接口的共性,接口中都只聲明了一個方法。符合這種結構規范的interface,java中就稱之為函數式接口。而在(3)Comparator接口中有兩個方法,為什么呢?因為boolean equals(Object obj)是Object類的public方法,函數式接口中允許定義Object的public方法,像clone()方法就不能定義因為是protected方法,加上了@FunctionalInterface注解告訴編譯器,這個接口必須符合函數式接口規范的,如果不符合就會編譯報湊。
Lambda表達式的結果類型,目標類型(Target Typing)
在初體驗的例子中,好像lambda表達式沒有結果值類型,但不代表lambda就沒有結果類型,只是我們不需要指定lambda表達式的結果類型。
那lambda表達式的結果類型是什么呢?答案是:它的類型是由其上下文推導而來。也就是說,同一段lambda表達式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中,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類型,比如:
Callable c =() -> "done.";
PrivilegedAction p =() -> "done.";
雖然c和p等號右邊的lambda表達式一樣,但是兩個lambda表達式的結果卻不一樣,第一個是Callable類型,第二個是PrivilegedAction類型。
由編譯器完成對Lambda表達式的結果類型推導,編譯器根據Lambda表達式的上下文推導出一個預期的類型,這個預期的類型就是目標類型。lambda表達式對目標類型也有要求,編譯器會檢查lambda表達式的推導類型和目標類型的方法簽名是否一致。需要滿足下列全部條件,lambda表達式才可以被賦給目標類型T:
·T 是一個函數式接口
·lambda表達式的參數與 T 中的方法的形參列表在數量、類型上完全一致
·lambda表達式的返回值與 T 中的方法的返回值相兼容,lambda表達式的返回值類型應該是 T 的實現類或子類
·lambda表達式內所拋出的異常與 T 中的方法throws的異常類型相兼容,同上一條
我個人對目標類型的理解:
目標類型不同于返回值類型,它是對要實現的方法所屬的函數式接口的一種參考,待實現方法有返回值類型,也有其所屬的接口或類,而這個方法所屬的接口或類,就是目標類型。
java設計者要求,lambda表達式只能出現在目標類型為函數式接口的上下文中。
代碼高度降低了,寬度呢?
lambda表達式將多行代碼濃縮到一行,是解決了“高度問題”,但是過多的信息在一行表述,顯然會增加lambda表達式一行的代碼量,這就產生了“寬度問題”,java設計者在設計lambda表達式時考慮到這一點,做了優化的設計:
(1)省略形參類型
由于目標類型(函數式接口)已經“知道”lambda表達式的形式參數(Formal parameter)類型,所以沒有必要把已知類型再重復寫一遍。也就是說,lambda表達式的參數類型可以從目標類型中得出。
舉個例子:
Comparator c = (s1, s2) -> s1.compareToIgnoreCase(s2);
其中s1和s2我們雖然沒有明確指定其參數類型,但是編譯器可以通過上下文推導出其形參類型,Comparator接口中有兩個方法,int compare(T o1, T o2)、boolean equals(Object obj),根據lambda表達式的參數列表(2個形參),可以推導出要實現的接口方法是compare(T o1, T o2),又根據目標類型Comparator指定了就是,就可以推導出s1和s2的參數類型就是String。
(2)當lambda參數只有一個且其類型可以被推導出時,參數列表的()括號也可以省略
舉個例子:
FileFilter java = f -> f.getName().endsWith(".java");
java.io.FileFilter接口中僅有一個方法,boolean accept(File pathname),可以推導出該lambda表達式的參數列表應該是File類型,也就是說參數f的類型也可以省略了,而且只有這一個參數,那么括號()也可以省略了。
上下文
上面提到很多次lambda表達式只能出現擁有目標類型的上下文中,下面列出帶有目標類型的上下文:
·變量聲明
·賦值
·返回語句
·數組初始化器
·方法和構造方法的參數
·lambda表達式函數體
·條件表達式(? :)
·轉型(Cast)表達式
方法引用
通過上面的例子和說明,我們知道了lambda表達式允許我們自定義一個匿名方法((params) -> {...} 這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沒有名字的方法定義),并能以函數式接口的方式使用這個匿名方法。那現在我們也可以不用自定義方法,直接引用已有的方法也是可以的,這種引用我們稱之為方法引用。
方法引用和lambda表達式擁有相同的特性(例如,都需要一個目標類型,并且需要被轉換為函數式接口的實例),只不過不需要為已有方法提供方法體,我們直接通過該方法的名字就可以引用這個已有方法。
舉個例子:
class Person {
private final String name;
public String getName(){
return this.name;
}
....
}
Person[] people = ...
Comparator byName = Comparator.comparing(p - > p.getName());
Arrays.sort(people, byName);
----------------------------------------
加粗部分可以用方法引用lambda表達式來替代:
Comparator byName = Comparator.coparint(Person::getName);
是不是看起來表義就更清晰了呢?方法引用Person::getName就可以看作是lambda表達式p -> p.getName()的一種簡寫形式,雖然看起來好像代碼量沒有減少多少,但是擁有了更明確的語義——如果我們想調用的方法擁有一個名字,那我們就直接用這個名字來調用它吧。
方法引用的種類
下面列出方法引用的幾種語法:
·靜態方法引用ClassName::staticMethodName
·實例中的實例方法引用instanceReferenceName::methodName
·父類上的實例方法引用super::methodName
·本類上的實例方法引用ClassName::methodName
·構造方法引用Class::new
·數組構造方法引用TypeName[]::new
在類型和方法名之間,加上分隔符“::”
用一個例子融會貫通
首先看實例代碼:
List people = ... Collections.sort(people,newComparator() {publicintcompare(Person x, Person y) {returnx.getLastName().compareTo(y.getLastName()); } });
看了lambda表達式的用法之后,是不是感覺冗余代碼太多呢?
我們先用lambda表達式去掉冗余的匿名類,精簡成一行代碼:
Collections.sort(people,
(Person x, Person y) -> x.getLastName().compareTo(y.getLastName()));
現在看起來代碼是精簡了很多,但是感覺抽象程度還比較差,開發人員仍然需要進行實際的比較操作,我們可以借助java.util.Comparator接口中靜態方法comparing() (這也是Java1.8新增的):
Collections.sort(people,
Comparator.comparing((Person p) -> p.getLastName()));
編譯器可以幫助我們做類型推導,同時還可以借助靜態導入,進一步精簡:
Collections.sort(people,comparing(p-> p.getLastName()));
現在看起來,就發現可以將lambda表達式用方法引用來替換:
Collections.sort(people, comparing(Person::getLastName));
使用Collections.sort()的輔助方法也不太妥當,它使代碼冗余,也無法針對List接口的數據結構提供特定的高效實現,而且因為Collections.sort()方法不屬于List接口,用戶在閱讀List接口文檔的時候可能不會意識到Collections類中有提供一個針對List接口的排序方法sort(),這里可以做一步優化,我們可以為List接口添加一個default方法sort(),然后直接通過List對象調用該sort()方法:
people.sort(comparing(Person::getLastName));
這樣即方便調用,也方便代碼的閱讀和后期維護。將最終結果對比一開始的匿名類的實現方法,是不是要更簡短,但語義卻更清晰了呢?這就是lambda表達式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