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幾天,公眾號后臺有媽媽給我留言,說女兒樂樂(化名)越來越內向封閉,親子關系很差,問我可有好辦法。經過詳細交流,我了解到了事情的經過:
即將讀一年級的樂樂很喜歡拼裝類玩具,有一次在超市看到一盒“公主城堡”(就是有很多零部件需要拼插組裝的那種),樂樂非常喜歡,一定要買。
這盒玩具價格不低,節儉的樂樂媽仔細看了說明,覺得對于樂樂來說,難度太高,不是很適合,拒絕給孩子買。
一向有公主情結的樂樂非常喜歡這個城堡,就向媽媽保證說自己一定能拼好,如果拼不好,愿意用自己儲錢罐里的全部硬幣來購買。
城堡買回家后,樂樂研究了許久,一個人搗鼓了很多次,卻無論如何也拼裝不好。
最終,在樂樂的大聲哭泣中,媽媽從樂樂的懷里搶走了儲錢罐,拿走而她辛苦存起來的全部硬幣。
樂樂用全部“積蓄”換來一堆城堡的零部件,非常傷心。
更讓她傷心的是,此后她要求買什么,或者想做什么,媽媽如果不同意,就總拿“城堡事件”來舉例:“上次你非要買那個城堡,跟你說拼不起來你還不信,最后不是沒有成功嗎?”
媽媽每次這么說,都能立即說服樂樂放棄要求,效果猶如立竿見影。
其實樂樂媽只要蹲下來,給樂樂施以援手,幫助她把城堡拼裝完成,就是很愉快的經歷。
如果媽媽能幫樂樂找到她拼裝不成功的原因,對此進行講解,并對樂樂拼得好的地方予以肯定,就是很不錯的教育了。
若想讓樂樂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完全可以在幫助她之后,分走她一半硬幣作為“酬金”,我想樂樂多半也會欣然接受。
可是,樂樂媽僅憑一句簡單粗暴的“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就深深傷害了樂樂,讓孩子體會到失敗、自責、羞愧和無助等等負面的情緒,卻沒給予一點正面的肯定和鼓勵。
即使成人也難免對自己的能力估計不準,對困難估算不足,何況年幼的孩子?如果因為一次判斷失誤,就要付出如此“慘重”的代價,還要承受最親的人不斷地“往傷口撒鹽”,這是何等悲慘的事情?
孩子在承受失敗的打擊時,不僅沒得到媽媽的安慰,還要痛失錢財,更要承受媽媽的責備。
這個過程中,媽媽的愛在哪里?包容在哪里?這些都感受不到,孩子不封閉自己才怪。
2
俊是個20多歲的小伙子,很快就要做爸爸了。
他跟我說,自己越來越緊張,害怕不能勝任父親的角色,不知道要怎么教育孩子。
俊這樣描述自己:性格內向,膽小怕事,在一眾同事里屬于可有可無的那種人。
可其實,俊小時候是個很皮的男孩兒,就是傳說中能上房揭瓦的那種。
改變俊的是他闖下的一件“禍事”:
十幾年前,俊還是個小學生,一天有勞技課,老師要求孩子帶剪刀和白膠等工具去學校。
傍晚放學回家,走在小區里,他掏出剪刀剪路邊的樹葉和嫩樹枝,剪了幾下,手很欠地去劃了下身旁的一輛轎車,在車門上刮出了五六厘米長的刮痕。
轎車裝了警報器,立即就“嗚哇嗚哇”地大叫起來,把俊嚇得當場就懵了。
恰巧一個保安從那里經過,走過來看了情況,登記了俊的姓名和家里的門牌號碼。
俊回到家不敢告訴父母,非常忐忑。晚上保安陪著車主找上門,俊的爸媽才知道發生的事。
俊的爸爸非常生氣,當著車主的面大聲責備俊,還打了他一巴掌。接著使勁推搡俊,差點推他一趔趄,把他推到車主面前說:“現在我們不管了,你說怎么辦吧?你自己闖的禍,自己負責......”
那時汽車遠沒有現在這么普及,車主態度高傲兇狠,爸媽在責罵俊的時候,車主就在旁邊幫腔,說這么皮的孩子,真該好好教育教育。
俊在雙面夾擊下,害怕得發抖。
最后的結果,當然是俊的爸媽出錢修車。
車主修完車后,俊爸爸把錢裝在信封里,拉著俊到了車主家所在樓層,讓俊自己去敲門賠錢給車主。
俊心理害怕得要命,徘徊猶豫不敢上前,被爸爸責罵催促了好幾次,才終于硬著頭皮敲門、遞錢、聲若蚊蠅地道歉,并低著頭接受了車主好一頓數落。
這件事給俊留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他從此一改皮孩子形象,變得循規蹈矩、謹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就闖了大禍。
俊說:“爸爸把我往前推,推到那個比我高大得多的、兇神惡煞的車主面前,說由我自己負責的時候,我真的非常害怕。這么多年過去了,那種壓迫感和恐懼感,仍然非常鮮明清晰。”
俊的爸爸當時如果肯拉著俊的手,和他一起,向高大兇惡的車主道歉,俊的心里就不會那么害怕。
事后哪怕要扣俊幾年的零花錢,用以教育俊“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俊估計也心甘情愿。
孩子有時候很淘氣,故意搞破壞,偶爾可能帶來較嚴重的后果,這個后果多半是孩子事先沒有預料到的。
要求一個孩子,去承擔遠遠超過他承受能力的結果,有時對孩子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
3
很久以前看過一檔電視節目,節目的名字已經不記得了,大致情況是這樣的:幾個家長和各自的孩子,講述自己遇到的問題和所處的困境,現場有一個心理咨詢師“坐診”。
我記得有一對母子,親子關系很不好。心理咨詢師讓孩子回憶與媽媽有關的事情,問他記憶中最傷心的一件事是什么。
孩子說有一次去超市,看到一袋餅干,包裝很漂亮,要求媽媽買,媽媽說這種餅干她吃過,不好吃,不給買。可是他太喜歡了,很想嘗試一下,堅持要媽媽買,媽媽要求他“買了就得吃完”,他答應了。
餅干買到手他就迫不及待地打開,結果大失所望,果然如媽媽所言,口感很不好。
他吃了兩片就不想吃了,媽媽卻要他把它吃完,因為買之前就提醒過餅干不好吃,要求過“買了就必須吃完”,他答應過的。
媽媽說:“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于是他含著眼淚,吃完了那包“難以下咽”的餅干。
那一檔電視節目中有好幾對母子母女,只有這個孩子的經歷,讓我多年后都印象深刻。
設問孩子吃完那一包餅干后,會怎么樣?他以后還敢嘗試新事物嗎?
以后遇到任何沒有吃過的食物,孩子不會去想它可能有多美味,只會想萬一很難吃怎么辦?遇到任何新事物,孩子都不敢從好的一面去希冀,只會不停地想象最壞的情況。
這樣的孩子,他再也不敢對任何事物有好奇心。他的媽媽只用一袋餅干,就輕易折斷了他探索的翅膀,阻斷了他看向繽紛世界的目光。
4
前幾年,老公單位有個車間的職工,由于操作失誤損壞了一臺機床,給公司帶來一百多萬的損失。公司扣了他幾個月的工資,以及當年全部獎金作為懲罰。
你看,即使成人犯了錯,也只承擔自己能夠承擔的那部分責任。
試想一下,如果損壞機床要照價賠償,這名職工不吃不喝,這輩子也看不到頭了。這么高風險的工作,誰敢去做?
這個道理我們都明白。
可當事情發生在我們視若珍寶的孩子身上,我們卻以愛孩子為名,以對孩子好為由,以培養好品質為遠大目標,把超越孩子承受能力的責任,親手壓在孩子柔弱的肩上,壓彎了腰壓斷了腿,還不知心疼,不覺愧悔。
真愛孩子,有時候,必須允許他“不負責任”。
讓我們對孩子說:放心大膽地去探索世界吧,只要你懷著善意,即使不小心闖下了禍事,我們也和你一起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