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先生說過,"有什么話,說什么話;話怎么說,就怎么說"。深夜10點30分,一個人默默地坐在電腦桌前,雖然不是什么碼字高手,但因為腦海里不時蹦出很多模糊的想法和不成熟的思考,自己反而覺得可能通過文字記錄,會讓思緒好受一些,至少大腦不用持續不斷地空轉,而這種跳躍性的大腦空轉大概就是通俗意義上講的胡思亂想吧,所以隨便寫點什么。
窗外已是寒冬,但似乎我們一直不清楚今年的第一場雪何時到來,讓人不禁想起刀郎的那首歌:"2012年的第一場雪比以往來的更晚一些"。幾乎沒有人會喜歡嚴寒,這個暖冬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是很愿意接受的,至少不用穿秋褲套毛褲、為了溫度喪失風度,也不用忍受打滑的路面和擁擠的交通,更不用天未亮就投入除雪大戰之中,可謂好處多多!而此刻的我,卻憂心忡忡起來,想起了老人那句常言講的在什么年紀干該干的事。延伸過來講,春夏秋冬四季輪回,不也是需要在什么時段呈現出該有的景象嗎?冬季的第一場雪未到,心里的確是有點不適,當然我可不是什么滑雪場的老板,為今年慘淡的業績而苦惱,我頂多算是瞎操心而已。
畢淑敏在《星光下的靈魂》里講,凡是自然的東西都是緩慢的。太陽一點點升起,一點點落下。花一朵朵開,一瓣瓣地落下,稻谷成熟,都慢得很。那些急驟發生的自然變化,多是災難。如火山噴發、颶風和暴雨。一個孩子要長大是很慢的。一個人睡覺,也是很慢的,從日落到日出,人才能休息過來。
自然世界有自然法則,氣候變化就在我們身邊,最近這些年地震頻發、霧霾增多,極端惡劣天氣已是司空見慣,包括全球氣候變暖這些專業用語,已不是過去躺在書本里的文字概念和科學家們研究的專項領域,這些已經開始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也許喚起每個人內心的環保意識已經刻不容緩了,我們生活在這個龐大而復雜的自然環境中,就必須從心中敬畏自然的法則、順應它、適應它、融入它,才能讓我們和諧、共榮、安居。
同樣,人類社會也有生存法則、游戲規則,一樣講究適者生存。最近一直在反復看蔡叔的新書《認知突圍》,這是一本從邏輯角度深刻揭示認知誤區的好書,推薦大家買來看看,絕對燒腦。就像一把手術刀,完全將人的大腦構造、思維模式和常見的認知誤區一個個解剖給你看,相信學醫的同學會有直觀畫面感,完全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這里面包含了哲學概念、經濟學理念、心理學意識等多學科的融會貫通,通俗易懂、深入淺出。
說起人的生存法則,首先要知曉人性。在蔡叔的新書講的很透徹,也讓我聯想起一個古代的先賢。自古都有那么一句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到底是善還是惡?這是從道德與否、社會規范的角度來講。而從人性來講,私才是本質。春秋時期的齊國,管仲曾用三句話打動了齊桓公,第一句是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第二句是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第三句是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在講人性是自私和貪婪的,而且是絕對和永恒的。治國也好,治家也好,實則要真正了解人性、攻心為上,集大家之私,成社會之公,這才是大智慧。齊國之所以能夠有所成就,率先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全得益于管仲基于對人性深刻的洞察和治國理政的智慧。
抬頭已是深夜,思緒隨著鍵盤慢慢回籠,我想用蔡叔新書的第一章題目來作為文章的收尾:"來,狠狠抽自己耳光!------重新認識自己。"哈哈,話糙理不糙!其實有時候往往認清本質和規律的東西,才能確保我們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進步、實現突破。道理很容易明白,但要真正看清看透、融會貫通,一點也不容易。加油吧,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