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多月,每個工作日至多讀一則,完成共36則的這本《斯坦福極簡經濟學》。書和斯坦福沒太大關系,只是作者來自斯坦福,國內出版時為炒個噱頭,就像什么“哈佛記憶課”、“沃頓商學院談判課”似的借名貼金而已。原著名字叫《The Instant Economist》,經濟學家速成,這個instant就是“方便面”“速溶咖啡”里的那個詞,由此也可見它是寫給像我這樣的經濟學麻瓜的,讓門外漢對經濟學基本概念有個簡單了解。
經濟學大體分為兩類: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是以個人或企業的視角,聚焦于某一具體市場,如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實時運作情況;宏觀經濟學以政府或國家視角,著眼于整體經濟的運行情況,涉及到的關鍵詞有如GDP,失業率,預算赤字,國際貿易,通貨膨脹等。
下面為簡單介紹幾個概念,舉個例子。
假如你有一萬塊錢靜靜地鎖在抽屜里,不花也不存就這樣放著,那么它就可能遭受了雙重貶值。
有個概念叫做“折現值”,就是把以前或者以后的錢數折合到此時,它是多少錢。假如現在存進銀行9900塊,一年后本息和正好是一萬的話,那么一年后的一萬塊的折現值,就是9900。也就是說,如果你打算把這些錢白白放一年,那么它現在只相當于9900塊,即損失了本來可以獲得的利益,就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
另外一重貶值來自于,如果這一年發生通貨膨脹,那這一萬塊錢就會被稀釋。假如年度通貨膨脹率為5%,那么這一萬塊將只能買到從前9500塊錢的商品,即購買力下降。通貨膨脹是怎么發生的呢?當市場總需求明顯大于總供給,即過多的財富追逐有限的商品時,就出現了通貨膨脹。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畫面,在萬眾追捧的傲嬌商品面前,金錢可悲地放下了自尊,對著商品卑躬屈膝,請求賞臉。這時有錢沒用,有貨的才是爺,是顯而易見的賣方市場,也是我們老百姓常說的“錢不值錢了”。
如果通貨膨脹率持續走高,無辜的你就會發現,即使你什么都沒做錯,你的錢還是在不斷縮水,因為對于錢來說,最大的意義就是花出去,購買力下降其實就意味著財富減少。有些時候你會覺得,明明長了點工資,日子怎么沒過得更舒坦點呢?假如通脹率為10%(只是舉例,這個比例有點高),工資漲了5%,上漲率沒有跑過通脹率,實際還是相當于在下降。所以我們要努力工作啊,不思進取的每一天都是在變窮啊。
發生了通貨膨脹,政府該采取什么措施呢?剛才說了,過多的財富追逐過少的商品,那么就應該增強供應,抑制需求。可以采取發展新技術、改善生產工藝、通過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和技巧等等提升社會生產力,以加大供應能力。提高貸款利率,抑制貸款需求,減少社會上可流動資金數量;提高儲蓄利率,引導公民更多的儲蓄而不是把錢花出去;以上兩種屬于貨幣政策。政府提高稅費,讓民眾和企業在花錢前三思;降低政府支出,減少市場上資金的流動量;以上兩種屬于財政政策。不管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都是為了抑制過高的需求,所以統稱為收縮性政策,或緊縮政策;反之的政策稱為擴張性政策,或寬松政策,在通貨緊縮時采用。
概念太多不能遍歷,況且我也是似懂非懂,能講明白的有限,所以例子就舉到這兒。
總之,經濟學提供的不是一籮筐現成的死板結論,而是一套分析問題的框架。它提倡的是在探究某一課題時,盡量將所有可能造成影響的因素考慮在內,具體分析每種因素的搖擺分別對最終的結果有哪些影響,以此判斷要在多大程度上促進或抑制該因素的作用,最終兼顧各因素和其影響做出權衡取舍,做出理論上的最優決策——即使這并不能確保事實總按照預想中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