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下一個裂變]
小時候,過節是最高興的事,有時會伴隨著節日高興好幾天。
一轉眼,自己年近不惑,可每到過節依然高興,以前高興的是節日的內容,現在高興的是那份情懷,以及過節時想起的那些事、那些人、那些無法忘卻的記憶。
1
我是八十年代初出生的,那時買東西都需要票,買油要油票、買布要布票、買月餅要月餅票。
那時候離學校不到100米的供銷社,就是附近4個村子的“交易中心”。如果算上學校、加上一個派出所,這個地方幾乎就是4個村子的“權力中心”。
每天來這辦事的人很多,買東西的也很多。每到過節,購置過節物品更像是一件神圣、莊嚴的事情,買東西的人來的時候帶的是微笑,走的時候仿佛帶回去的是幸福,就連供銷社的售貨員都像是被賦予了某種使命,在過節的時候都顯得與平常不同。
這種感覺連小孩子也受影響,跟爸爸到供銷社購置月餅是我的童年樂事之一。
爸爸騎著用他復員費買的二八自行車帶著我,雖然鄉村小路咯咯噔噔顛的屁股生疼,但不管村路怎樣起伏,都掩蓋不住我激動的心情。
帶著和別人一樣的心情,爸爸從衣兜內側掏出月餅票,售貨員很有韻律地稱重、包裝,就連秤砣也像知道過節一樣,跳的很高。
拿著月餅票換成的月餅,再沿著來時的路咯噔咯噔回家,到了家里把月餅交給媽媽,好像完成了一件寶物的交接。
那個時候說是采購,其實買回去的也就是一斤、一包或一袋,但買到的東西或許與斤兩無關,更像是一件物品的拼圖,大小無所謂,有沒有很重要。
2
農村的中秋節是和農忙在一起,那個時候大多會趕上收玉米,當把玉米從地里收到院子的時候,差不多就是中秋節了。
然后,守著滿院的玉米,一家人圍在一起剝玉米皮,等到月亮很高很亮很圓的時候,媽媽很隆重地把月餅拿出來,一人一塊。
那時候我和妹妹還小,拿到月餅總舍不得立即用嘴咬,而是用手一層層從上面揭著吃,她看看我笑笑,我看看她笑笑,感覺一塊月餅永遠吃不遠。
到最后吃月餅芯的時候,一邊嚼一邊閉著眼睛,覺得那就是蜜的味道。
記得在我八歲中秋節的時候,奶奶有一塊花生餡月餅,自己啥不得吃,拿來給我吃,我和妹妹沒吃過花生月餅,也很好奇花生做餡是什么樣的。
“真有花生”!我和妹妹對視著驚詫地說,然后向爸爸、媽媽揚了揚手里掰開的月餅。
“你們吃吧”,爸爸、媽媽說。我和妹妹一人一塊,然后我把我的給爸爸分了一塊,妹妹把她的給媽媽分了一塊。
當我和妹妹很快吃完的時候,爸爸像變戲法似的又拿出來一塊。原來,剛才他沒有吃。
他又讓我和妹妹在他這一小塊上咬了一口,然后才笑著把手里僅有的一點月餅皮放進了嘴里。
雖然爸爸因病去世十多年了,這一幕也過去三十年,但每當中秋,我都會想起買月餅的那些事、吃月餅的那些人。
不管時間怎么變化,我覺得中秋最幸福的事就是:一家人一起吃月餅。
——END——
作者簡介:一名探路者,一個忠實內心的追夢人,喜歡運動的魅力和文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