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注:“說”通“悅”。
【譯文】葉公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讓近處的人快樂滿意,使遠處的人聞風歸附。”
【原文】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長官,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貪圖小利。急于求成,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小利則辦不成大事。”
這兩段話講的是我們在做事和“執政”的時候的準則,首先把自己眼前能好的事情,至于結果,到點了他自然會“爆發”的。一個人,如果想要獲得“更大的成就”就必須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心理學中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的分析數據也表明,那些”“延遲滿足”感強的人,取得的成就遠遠大于“延遲滿足”感弱的人。不要貪圖“眼前的利益”,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些,我們才會“走得更遠”。
【原文】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譯文】葉公告訴孔子說:“我家鄉有個正直的人,他父親偷了別人的羊,他便出來告發。” 孔子說:“我家鄉正直的人與這里不一樣:父子中有一方犯了事,父親會替兒子隱瞞,兒子會替父親隱瞞,這才是正直吧。”
這段話是孔子跟自己學生關于“正直”這件事情的探討,很顯然,孔子認為,一個為了“利益”大義滅親的人,不能稱為“正直的人,反而,應該說這人是“狡狹”之人。更別談“以后”了
【原文】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譯文】樊遲問什么是仁。孔子說:“平時的生活起居要端莊恭敬,辦事情的時候嚴肅認真,對待他人要忠誠。就是去邊遠的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也是不能廢棄這些原則的。”
這段話是孔子認為的“正確的行為準則:做事嚴謹,注重細節,處世恭敬,保持忠誠”,方可“好友遍天下”。